
加入WTO之后,外商对中国的投资在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研究这些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资本运营方式的变化
中国加入WTO后,独资经营是外商投资最明显的变化。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多数跨国公司在中国只是设立了代表机构,在华主要从事贸易活动。1992年之后,外商直接投资开始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主要形式,但大多以合资、合作企业为主。1998年以来,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经营战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把经营活动从贸易和转让技术转变为投资建立生产基地。而在投资方式上,则多采用外商独资企业(见表1)。目前,独资已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运营的主要方式。
由于1998年前后统计口径差异的缘故,表中数字采用合作利用外资金额,以便于比较。
如果以2000年为起点,到2003年来计算,外商从事合资经营从196.48亿美元,增加到255.06亿美元,增长29.8%。而同期从事独资经营从343.09亿美元,增加到816.09亿美元,增长137.9%,翻了一番还多,从中可见独资经营增加的态势。
资本进入方式的变化
外商投资进入中国,一般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收购兼并中国现有企业和设备,即跨国购并;二是创建新企业,即绿地投资。
与跨国公司独资化相伴随的,则是跨国公司开始大量采用并购的投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跨国公司在华试探性采用并购投资,最早可追溯到1995年日本的五十铃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受让北京北旅法人股。其后,跨国公司从合资开始逐步转向控股收购和控股联营。
收购的方式有整体收购如柯达公司对汕头公元、厦门福达的并购;部分收购如中国香港的中策投资有限公司在内地的并购。收购合资企业中的中方股份,一般是通过增资扩股逐步稀释中方的股权由参股最终变成控股。此外,跨国公司还以通过购买境外上市公司的股份等方式并购国内的企业。
从产业分布上看,目前跨国公司对我国的跨国并购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在饮料、化装品、洗涤剂、彩色胶卷等行业已形成相当程度的垄断,目前正在向橡胶、医药、啤酒、家电等行业扩张。中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公司在华兼并收购趋势越来越强烈。
虽然目前跨国公司以并购方式进入中国的资金额仅占到中国企业利用外资额的5%。但是,并购在外资独资化过程中越来越表现出主要特征。
资本分布的变化
资本分布是指外商投资的产业或行业分布,它的变化能够反映跨国公司资本进入中国的广度和深度。
近年来,外商投资仍以制造业为主(见表2)。
表2列出的是2001年外商合同投资额分布较多的几个产业或行业,从而可以看到制造业吸引外资的项目占全部外资项目的73%,资金额占70.6%。
从具体产业来看,信息产业中,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开始把产品生产的基地逐步向我国转移,包括最重要的产品如集成电路,计算机等。例如,飞利浦建立了投资15亿美元的芯片生产厂;英特尔开始在我国生产处理器,产业链条也进一步拉长,如集成电路不仅是后期的劳动密集型封装,前期的设计,生产等也转移进来;计算机生产已不仅仅是零部件,日本和美国等的主要计算机生产商已开始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整机生产,甚至包括其最先进的产品。与此同时,技术资本密集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外商投资研发力度的加大,近年外商投资研发项目数和投资规模都大幅度上升,对提高外商投资水平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市场策略的变化
外商投资中国的最终目的是取得并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是把生命周期末端即已经处于淘汰阶段的产品卖给中国,而现在则把产品的前端即研发阶段搬到中国。
截至目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了大约600家研发中心,世界大型跨国公司则设立了大约100家,其中大约40家亚洲区域研发中心。与此相适应的是,跨国公司使用知识产权来对付中国企业,以此来达到占领和扩大中国市场的目的。知识产权包括版权和工业产权,都可以在开拓市场中发挥作用,特别是专利权。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华专利申请量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近几年,跨国公司专利“攻势”集中于通讯、计算机、家电等领域,我国信息产业的专利几乎被跨国公司垄断。现在,跨国公司把眼光投向医药和汽车业。
随着后过渡期的到来,中国将更加全面履行入世承诺,市场环境将更加开放,更加与国际市场相一致,已经开放的领域将更加开放、更加彻底,如金融业、服务业等。原来还没有开放的领域,则将开始对外开放,比如电信服务等等。一个开放的,以竞争为基本原则的市场环境将更有利于跨国公司按市场规则确定投资方式,而独资经营、并购、向新的领域扩张和抢占科技主动权都是应该引起中国企业重视的外商投资趋势。
2015年3、4月份与2009年同期相比,製造业用电效率有所提升。总体来看,製造业发展分化的特徵更为显著,符合...
根据本(2015)年7月6日瓜地马拉中美洲报报载,瓜地马拉担任中美洲区域经济统合体(Sistema de la Integrac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