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打造装备业第一品牌

企业报道  2015-07-10 10:07:19 阅读:

  大连机床集团(在文中简称“大机”)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一匹“黑马”,在企业刚刚走出困境的时候就提出“装备世界”的宏图大略,不仅连续三年保持了全国机床行业销售额第一的殊荣,而且挺进世界顶级技术圈内,驶入了“与世界机床巨人同行”的轨道。

  “小机”斗“大机”,斗出新机制

  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500家最大的机械制造企业之一,是我国高效自动化成套技术与装备的产业化基地和全国机床工具行业的排头兵。集团前身大连机床厂建于1948年,曾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车床、铲齿车床、多刀车床、组合机床等几十个全国第一台机床。50多年来,为各行业提供了各种机床15万多台,援建的企业遍及大江南北。

  20世纪90年代初,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作为国有企业的大连机床厂从体制、机制到管理逐渐产生了不适应,在技术、设备到劳动生产率等方面从排头兵的位置迅速下滑,企业濒临破产。

  1992年,正当大连机床处于困惑彷徨之机,“家庭出身”是村办乡镇企业,只有百十来人的大连渤海机床厂(在文中简称“小机”)成立。

  “大机”“小机”本来井水不犯河水,问题是,“小机”的经营管理者,从厂长、副厂长、总工程师到技术部和生产部的主任,全都是从“大机”挖来的。

  对于刚刚步入市场经济的中国,像这样明火执仗地挖人搞竞争,吃惯了太平饭的国有企业领导是满脑子想不通。而“小机”显然“蓄谋已久”:乡镇企业白手起家,不挖国企挖哪?

  骨干都被挖走了,剩下的人都人心惶惶。“大机”元气大伤,生产经营每况愈下。

  民间有如此一说,经验丰富的渔民出海捕鱼时,总要把几条凶猛的鲶鱼放入鱼箱。鲶鱼在鱼箱中追咬其他鱼类,那些鱼便不得不快速游动、躲闪,从而保持了活力。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在20世纪90年代初,“小机”在大连机床行业不自觉地扮演了“鲶鱼”的角色,揭开了国有企业多年积累的体制疮疤,激活了大连机床这类国有企业的一潭死水。当年正是在业界“小黑马”的逼迫下,“大机”才成长为当今中国机床行业的“大黑马”。

  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呛了几口水的大连机床。虽然经过几年的拼搏,摆脱了困境,但由于丧失了“九五”期间的发展机遇,无论是装备水平还是产品档次,与国内同行业的佼佼者拉开了距离,1998年的销售收入只有2亿多元。

  此时,大连机床深深体会到: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才是企业发展的出路。他们积极推进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三年中员工总数减少了一半;改革了管理机构,建立了灵活快捷的扁平化管理体制;下属子公司全部完成了股份化改造。

  在企业的改制进程中,大机摆脱了与“小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尴尬。经过三年苦练内功,在濒临倒闭的困境中崛起,增长的速度和幅度在全国机械行业中是绝无仅有的,生产规模在全国70家机床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中排位第一,通用机床的产量和销售收入也连续两年名列全国行业第一。2002年,大连机床被国家列为百位最强核心竞争力企业之一。1999年至2003年,“大机”一年上一个新台阶,五年跨越五大步。销售收入连续四年居全国机床工具行业之首,在世界机床行业最新排行榜上名列第23位。“大机”已进入了一个多元、快速、持续发展的新时期。

  但是“大机”领导深知,如此大的差距,仅靠自身的力量,走常规的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的途径是不成的。为此,“大机”人开始了眼睛向外“攀高枝”,在技术上加快了与国外著名大公司的合作步伐。同时在企业新一轮改制中推出了新战略。

  参与国际合作:向世界巨人看齐

  在企业新一轮的改制过程中,“大机”充分发挥优势,推出了实现三个转移、构筑三个网络、建立三个工业园区的“三、三、三”新战略。

  ——实现三个转移。经营向国际化转移、制造向规模化转移、产品向数控化转移。其中向国际化转移的主要措施就是建立“三个网络”。

  ——构筑三个网络。即通过并购和布点,建立以美国、德国、日本为轴心的三个网络,构建机床集团国际化运营体系,使大连机床集团资本、产品和员工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跨国发展。

  ——建设三个工业园区。即数字化机床工业园、汽车零部件工业园、模具工业园。经过奋斗,实现新跨越,进入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机床集团行列。

  执行新的战略,首先要实现经营向国际化。大连机床在连续三年稳坐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第一把交椅后,不囿于国内市场的竞争,将发展目标从“装备中国”调整到“装备世界”,以从未有过的胆量和气魄与世界“巨人”同行。

  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市场的机床消费额与国民经济GDP同步快速增长,每年的速度增长都达两位数。自2002年之后,中国成为世界机床工具消费的第一大国。

  这些年,我国巨大的机床消费市场像磁铁一样吸引一些跨国公司,不少世界著名机床制造商纷纷移师我国,采取独资建厂模式,瓜分中国市场。

  分析表明,中国机床市场目前分为中低端和高端两大块。众多的中国企业占据低端市场,“低端混战”愈演愈烈,而高端市场则主要由外国制造商。我国汽车、航空和航天、发电、船舶,特别是军工等行业急需的高技术数控机床中有75%甚至100%是依赖进口。这种局面成为我国机床工业挥之不去的“隐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国有经济的布局,国内各大机床产业集群通过战略整合和重组,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参与了国际合作与竞争,优化了商业模式,提升了机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种背景下,曾经创下许多中国第一,也曾有过与“小机”竞争处于劣势的屈辱和主力企业破产关闭苦涩的大连机床厂,刚刚经历了从困惑、彷徨到重现生机的风雨历程,又在为迈入“世界机床第一方阵”制定国际化经营战略。

  请进来:与狼共舞

  国际化经营战略培育了大连机床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增强了大连机床的自我“造血”能力。

  在实现产品向数控化方向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大机”坚持“请进来”的方针,与潜在的竞争对手结成战略合作伙伴,通过引进开发、合作开发、自主开发,大大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目前“大机”的主导产品全部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合作生产。

  产品的发展重点是高速、高精、多轴联动、复合型的航速控机床,“大机”融入世界机床智能,紧跟环保、集成的产品技术发展潮流。主要生产引进日本、德国、美国、英国技术的各类加工中心。

  “大机”与欧洲世界顶级水平的、规模最大、系列最全的数控车床生产商德国因代克斯公司合资组建了大连因代克斯公司,大连机床集团拥有了各类高性能数控车床的先进技术,车削中心和车铣中心,实行了替代进口,服务于军工、航天等关键领域;与世界最大的车床生产商英国600集团合作,生产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系列精密车床、变频车床和数控车床,产量逐年攀升,产品全部返销欧美市场;与日本合作生产立式加工中心,转化英格索尔技术,使“大机”在组专机及柔性制造系统单元领域的制造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进入了国内主流市场。其中为长城内燃机制造有限公司和上海柴油机公司生产的自动线,是我国自行设计与制造的国内最高水平的国产柔性制造系统,彻底打破了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与德国亚琛大学合作开发的柔性制造单元HD500高速加工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并联机床,体现了当今机床发展的最新趋势。

  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机”充分利用企业搬迁改造的有利时机,创建了数控机床产业化基地与数控功能部件产业化基地。目前已经与世界机床防护行业具有最高技术水平的跨国公司海尼格公司(总部在美国,研发中心在德国)签署了由“大机”控股的合资生产机床高速导轨防护装置、外防护和排屑器的合资合同,所引进的机床防护设计技术、制造技术和软件技术全部与国际最新技术同步,产品中50%出口。在加工中心刀库、换刀机械手方面,全面引进了我国台湾某公司的刀库制造技术,通过合作,逐步将在台湾的生产基地转移到大连;已与瑞士伊贝格公司签署在电主轴及数控系统方面合作的大连伊贝格主轴有限公司的协议。

  “大机”通过与世界先进技术的不断交流与合作,提高了自身的开发能力,从只能进行组合机床开发,扩展到可以进行输送物流系统、清洗系统和机器手等辅机的开发,其开发能力和制造水平,不仅稳居国内之首,还具备了竞争“总承包商”的能力。目前,大机提供的全部由加工中心组成的柔性生产线已经进入国内发动机加工设备的主流市场。他们为无锡柴油机厂和河北长城汽车厂提供的4条柔性制造系统,彻底打破了我国成套柔性设备被国外长期垄断的局面。

  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大连机床连续三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幅度连续三年居全国同行第一,其中数控机床的产值和数量是成倍增长,柔性制造系统的档次和水平在国内“独领风骚”。

  国际化战略培育了大连机床新的经济增长点,他们与欧洲著名大学合作开发的中国目前转速最高的加工中心,以及与日本合作开发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等,均代表了21世纪机床的发展方向。2002年,大连机床为河北保定某企业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条汽车发动机缸体缸盖柔性自动线,标志着以生产刚性自动线著称的国家组合机床行业排头兵企业转型成功,国产柔性加工自动线开始进入发动机先进加工装备的主流市场。

  经过几年的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如今的大连机床已经是一个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超强生产能力的特大型现代化集生产与科研为一体的机床企业集团,销售收入已经连续四年跃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利税总额居同行业前列。

  走出去:冲进狼窝

  机床行业的核心技术永远是买不来的,必须自己具有设计能力。中国的机床行业难以摆脱国内市场被国际列强瓜分的现状,长期被国外卡脖子,关键在于我们没有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过去常说弱国无外交,机床行业的发展现状就是典型例子。国外掌握技术的优势企业控制了我国机床行业产业链的中高端,而背靠巨大消费市场的中国机床企业却集中于产业链的低端,只能附生国外的优势企业。

  这些年来,我国机床行业在与国外合作研发中使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逐渐改变了机床产品在高端市场的弱势地位,获取与世界机床“大鳄”竞争的能力,一步步恢复失地。机床工具行业国际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然而,若要有较大的飞跃,必须迅速提升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机床行业要有大发展,也必须注重调整企业发展的思路,提高国际化水平。

  2003年11月,中国精密机床的龙头企业,秦川机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了美国联合工业公司(VAI)及其子公司ABM60%的股权,并借助ABM公司与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及克莱斯勒的客户渠道,将产品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这是中国机床工业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的最为直接的一步。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机床龙头企业都已纷纷通过高端产品突破走出国门。

  中国机床企业正在一步步改变产品在高端市场的弱势地位,更多的企业通过跨国并购等手段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大连机床集团也并未将目光局限于国内市场的合资合作,该集团董事长陈永开说:我们不能总敞开门让“狼”进来,我们还要冲进“狼窝”,面对面地进行较量。

  近年来,“大机”一方面紧跟国际先进技术与管理,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方向的著名制造公司作为并购重组的对象来获得领先技术和产品,进而通过联合承接、联合设计、联合制造,加速了产品向精、特、专的转移。2002年,他们成功地并购了美国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2003年4月又成功并购了英格索尔曲轴加工系统公司。

  收购英格索尔:反并购的大手笔

  2003年4月,当大连机床集团收购了世界著名的美国英格索尔公司机床生产系统公司时,业内人士纷纷感到惊讶——在国外企业并购中国企业的消息不绝于耳之时,一家中国企业竟然打起了“反并购”的旗帜,业内人士对于大连机床反并购美国著名企业的事件评价为,“此举开创了中国机床制造企业并购国外高水平机床制造企业的先河。”

  美国英格索尔公司机床生产系统公司,具有一百多年的生产历史,是世界著名的机床设计、生产和制造基地。2002年,由于经营出现了问题,盈利状况不佳,英格索尔公司准备将其出售。闻知此讯,大连机床集团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收购这家机床分公司。一石击水,议论纷纷:斥巨资去购买一个经营不善的外国公司,是不是作茧自缚?外国人都管不好的企业,中国人能行吗?但集团董事长陈永开力排众议,他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历史潮流的大背景下,仅拥有制造加工技术和便宜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设计开发中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处于劣势的国内企业必须走出去,才能在国际化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此举得到了省领导的肯定,认为这是一个好项目,时任省长薄熙来批示:“一个重大的机遇,也是制造业历史性的突破”。

  2002年10月15日,大连机床集团与美国英格索尔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签署了收购以前的英格索尔铣床公司生产机床分部的协议。2003年4月,正式签约,收购包括这个分部所有的土地、房屋、设备、专利,以及其他知识产权。2003年7月,又并购了美国英格索尔公司的曲轴加工系统公司。并购后,英格索尔的96项专有技术、9项专利技术,这两家分公司的技术开发力量及英格索尔的商誉、商标等无形资产,全部归大连机床集团所用。中美双方的技术开发人员组成了一个联合开发团队,在吸纳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共同创建国内高水平的数控机床产业化基地和高起点的数控功能部件产业化基地。

  并购和二次开发后,产品质量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经过消化、吸收、改造,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购后,大连机床集团已经为国内外的汽车发动机厂家提供了由近百台高速加工中心组成的柔性制造线。

  2004年3月,上海通用汽车公司举行高速加工中心的国际招标,大连机床集团利用自己的技术和价格优势,击败日本和德国的竞争对手,一举中标,实现了国产高速加工中心第一次打进世界一流汽车制造市场的突破。2004年7月25日,大连机床集团与美国英格索尔ZPS公司共同为上海通用汽车股份公司成功地设计制造了具有领先水平的机床。

  目前,大连机床集团的中美专家正在共同开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双主轴高速加工中心,准备参加美国通用汽车、美国马特丁公司墨西哥工程等国际招标项目。

  美国英格索尔生产制造公司和曲轴系统公司作为大连机床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成为企业境外的科研开发、培训和跨国经营的基地,为国内提供世界先进技术和人才,为产品销往欧美市场构筑新的销售平台,购并直接拉近了机床集团公司与国际同行业的技术和产品水平的距离。中国企业跨进了世界机床竞争的主要舞台。

  国外人才“为我打工”

  大连机床之所以能在国际机床市场纵横捭阖,得益于集团公司在人才战略方面实施的国际化,就是在人才方面运用了“拿来主义”,让国外人才为我打工。

  近几年来,大连机床集团公司结合市场经济和战略发展的需要,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企业要发展,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科技含量高、质量好、客户满意的产品,而开发、研制这些产品靠的是高水平、高素质技术人才。那么,这些高技术人才从哪里来?机床集团确立了“眼睛向内挖掘人才资源,眼睛向外引进人才资源,眼睛向前储备人才资源”的原则,用高薪从国际上招聘了7名高级技术人才。

  大连机床实行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薪酬制度——“特人特薪”的政策,他们称为“协议工资”,在人才的国际化战略方面成效显著。近几年,引进的人才已成为支撑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更多专题
用理念盘活的棋局

山西潞安环能股份公司常村煤矿正在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内部市场化道路。究竟是市场化改...

有新创才有未来

新矿井、新机制、新模式,“新”字见证了司马煤业的诞生,撑起了司马煤业的现在,还将引领司马煤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