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大师们的新论新说常使人们产生耳目一新、醍醐贯顶的感觉,然而,在纷乱热闹、云来雾去的这“理论”那“学说”背后,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所阐发的实际上常常都是极其简单的“做人”道理——作为平常人只要老老实实观察和反思都可以“悟”到或领会的基本道理。
中国企业界和管理界看来真的是与世界水平接上轨了。近年来,几乎所有世界一流的企业家和大师级管理学家都纷纷前来布道,从全球首富比尔·盖茨、全球第一CEO韦尔奇,到营销大师科特勒、组织学习理论大师圣吉,前几天又来了据说是中小企业管理大师、隐形冠军理论之父赫尔曼·西蒙,只要他们一有新理念、新想法、新说法,国人都会立即通过书籍或媒体“接受”到,大致情况是:这些大师们往往以自己的理论或著作“先声夺人”,接着就是亲自“登陆”传道造访,纷纷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界的新闻人物或被追捧的明星,搞得企业真有点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头晕目眩、无所适从。
对云来雾去的这“理论”那“学说”仔细品味之后,可以令人惊讶地发现,它们所说的其实都是极其简单的“做人”道理——作为平常人只要老老实实观察反思都可以“悟”到或领会的基本“大道理”,更不要说我们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了。
笔者想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在向西方学习、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企业千万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要被具体的这学说那理论给弄昏了头脑,亦步亦趋,“鹦鹉学舌”般地照搬模仿,而要注意领会精神实质、领悟其思想理念精髓;“大道理”搞清楚了,接下来是具体因情景实践的事,在干中脚踏实地地学习、创造,才不至于陷于“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尴尬。
比如赫尔曼·西蒙“隐形冠军”说,如果将它理解为“中国经济发展依赖于中小型企业”的理论根据,认为中国企业要进军世界市场就不能“做大”,只有依赖“中小型企业”才能造就中国的竞争优势。我认为这是对西蒙“隐形冠军”说望文生义、教条主义套用导致的“误解”甚至是“曲解”,是就事论事没有真悟其思想实质。
不错,近年来中国一些知名企业确实有“将企业做强就是做大”的简单化倾向,纷纷提出什么进军“世界500强”的口号,岂不知人家的“大”是“强”出来的,而我们的“大”是“做”出来的,往往是通过行政性垄断等手段达到的一种结果,这样搞不是自掘坟墓又是什么?但是,也不能就此反过来说“小才是好的”或“小才能够强”,甚至“从中国实际出发”说中国如汪洋大海般的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就是西蒙所说的“隐形冠军”的原型,要进军国际市场就靠它们了。如果不“脱胎换骨”,连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都还是八字没一撇的事儿,就因为它“小”就直接断定能够成为驰骋于世界市场的“隐形冠军”了,这未免太想当然了吧!
其实,中国中小企业要能真正成为“隐形冠军”,必须面向国际市场的“恶劣疆场”去驰骋竞争、去拼搏厮杀,眼睛盯着西蒙给你颁发的“中国隐形冠军百佳奖”奖杯,本身是违背西蒙“隐形冠军”理论原则的。为什么?与微软、GE、摩托罗拉等世界著名大公司相比,西蒙所说的“隐形冠军”是指那些非常专注、具有全球性或区域性市场领袖地位的中小企业:他们产品因为“微小琐碎”、往往“不起眼”而不易受人觉察,加上自身低调,公众知名度比较低;但在各自行业内往往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或无可撼动的霸主,其产品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往往超过50%,是一群有着卓越生存记录、很成功而很神秘的大多是家族式的全球企业。这种企业往往具有一种“稳扎稳打、持续发展、不追求爆炸性扩张”的企业文化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其霸主地位主要靠的是“对细节的一丝不苟、对客户的忠诚不懈和对自己这份‘小小事业’的坚韧执着”。
有趣的是,赫尔曼·西蒙这次北京之行,据说一个重要活动就是为中国一些中小企业来颁发“隐形冠军奖”的。这似乎有些滑稽了。企业的“奖”本来应该是在“市场”上,成功与否、应该奖励还是得到惩罚需要由市场说了算,某某权威即便是大师级的理论权威给你颁个什么奖顶什么用?如果把做企业的精力引导到这个方面,其结果很有可能是今天给颁了奖明天你就申请破产!——这可能恰恰是中国企业往往做不长、做不到“冠军”的重要原因。君不见多少年来,关于这个“杰出企业家奖”那个“十大商界人物奖”像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人眼花缭乱!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的企业家哪有心思和精力专著于自己的生意、事业?!
再说了,你频频游走于领奖台之间,那还是什么“隐形”的冠军?要在市场上做“冠军”,就不能像奥运健儿在赛场上“众目睽睽”地被大家审视,而必须“隐形”,为什么?因为你在市场上太过张扬,其实主要还不是怕别人马上模仿和复制你的成功经验(如果是你的真正核心竞争力,大多数情况下别人是“模仿和复制”不了的),更重要的是如柯林斯等人所说,喜欢“作秀”的企业和企业家肯定无法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所以,“隐形冠军说”与柯氏的《基业长青》其实发现的是同一个的规律:长期保持“冠军”级水平的世界一流公司,或成功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并获得长程持续发展的公司,其CEO大都并非属于文艺明星式或独裁领袖式的“魅力型”领导人,而是性情谦虚、保持低调、不愿抛头露面,同时具有坚定意志、为创造可持续业绩可以奋不顾身的实干家。
西蒙在他著作中也特别提到柯林斯等人的《基业长青》和彼得斯等人的《追求卓越》,认为他们的理论主要是针对那些赫赫有名的大公司,而他的“隐形冠军”理论则是针对中小公司成功经验的标新立异之说。而在笔者看来,其实他所说与前者的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说明了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是一个“做企业如同做人”的大道理!不信你看看他从“隐形冠军”那里总结出来的九条经验有哪几条是前者没有说过的——
设定明确高远的目标;
根据客户需求和技术将自己的市场界定得狭窄点以便专注地做事而不受外部诱惑;
将客户关系尽量掌握在自己手中,推行全球导向营销战略;
以价值为导向让所有部门直接接触客户、贴近客户;
以技术或客户驱动持续进行产品和流程创新;
决心捍卫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
自力更生保持内部核心竞争力;
严格选人、长期留人并通过直接沟通激励人;
领导风格要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谨慎选择接班人。
其实,柯林斯、彼得斯等人在其《基业长青》、《追求卓越》中所说的“大道理”并无二致!
更开阔地看,这些“大道理”的普适性何止限于此!西蒙在解说他的“隐形冠军”时说,“隐形冠军”企业之所以成功的道理,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的公式,A+B+C=成功,A意味着勤奋,B意味着智慧,C意味着闭上你的嘴、不要谈论你自己的成功。其实这个大道理不仅作为“科学大师”的爱因斯坦知道,几十年前西方另一位“管理大师”德鲁克也告诫过企业家,在创新时要切记三个“禁忌”:“不要太聪明”;“不要过多花样,不要分心,不要一次做过多事情”;“不要为未来而创新”。企业家创新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创新是工作”,“创新需要勤奋、恒心和责任”,要把创新变成“辛苦、专注和有目的的工作”;二是“要想成功,创新者必须立足自己的长项”;三是“创新必须与市场紧密相连,专注于市场,而且由市场来推动”。这些话与西蒙的说法有什么两样?对此,我们哪个企业家不能“领会”?
所以,不是“说法”问题,而是不同说法背后的“真切悟道”并付诸实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