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苏籍经济学家:独占鳌头的学界群英

企业报道  2015-07-02 19:23:08 阅读:
核心提示:提到苏籍经济学家,不能不提刘国光、吴敬琏、厉以宁、周小川、周叔莲、华生。2005年首届中国经济学奖薛暮桥、马洪、刘国光和吴敬琏获奖,除山西籍的马洪外,均为江苏籍的经济学家。

  ■白卫星 经济学家周报副主编

周有光:汉语拼音之父

  江苏是诞生经济学家最多的地方,可谓中国经济学家的摇篮。在已知的八位百岁经济学家中,除马寅初(1882—1982)、骆耕漠(1908—2008)、杜润生(1913—)、杨敬年(1908—)外,陈翰笙(1897—2004)、薛暮桥(1904—2005)、秦柳方(1906—2007)、周有光(1906—)均为江苏人。江苏是诞生经济学家最多的地方,可谓中国经济学家的摇篮。在已知的八位百岁经济学家中,除马寅初(1882—1982)、骆耕漠(1908—2008)、杜润生(1913—)、杨敬年(1908—)外,陈翰笙(1897—2004)、薛暮桥(1904—2005)、秦柳方(1906—2007)、周有光(1906-)均为江苏人。其中周有光已经110岁,是“汉语拼音之父”,是我国目前为止最长寿的经济学家。陈翰笙不仅是最长寿的经济学家之一,也是钱俊瑞、薛暮桥、孙冶方、秦柳方等经济学家的引领者,被誉为“当代经济学家之父”。也正是在他的影响下,经济学界又产生“无锡现象”。无锡籍的经济学家有陈翰笙、薛暮桥、孙冶方、钱俊瑞、浦山(浦山祖籍系无锡)、秦柳方六位大家。尽管他们都已离世,但以孙冶方为代表的无锡经济学家群体其理论贡献和探索精神依旧影响着新生代的理论工作者。范剑平和赵锡军无疑就是无锡籍的新代表。

  提到苏籍经济学家,不能不提刘国光、吴敬琏、厉以宁、周小川、周叔莲、华生。2005年首届中国经济学奖薛暮桥、马洪、刘国光和吴敬琏获奖,除山西籍的马洪外,均为江苏籍的经济学家。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为杜润生获奖,厉以宁、吴敬琏、周小川、郭树清分获第二、三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华生、田源、张维迎获第四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马建堂、周叔莲、江小涓获第五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黄达获第六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除山西籍的杜润生,河南籍的田源,陕西籍的张维迎、江小涓,山东籍的马建堂、天津籍的黄达,内蒙古的郭树清外,其他均为江苏籍的经济学家。可见,江苏是我国经济学家诞生的人才重镇。

  苏籍经济学家的最大特点是,学术大家多、学术常青树多,学术成就最突出,对我国经济改革发展影响最大。

  【杰出人物介绍】

  陈翰笙(1897—2004),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农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早年留学美国、德国,1921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4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任教期间,经李大钊介绍参加革命。1927年李大钊被捕后被迫出走苏联。1928年回国后,曾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担任领导工作。1933年发起成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次年该会成立后任理事长。1934年后,先后在日本、苏联、美国从事研究和著书工作,并在纽约任《太平洋季刊》副主编。1939年回到香港,主编《远东通讯》,并帮助宋庆龄等创办工业合作国际委员会,任执行秘书。1942年后,曾在印度做研究工作,在美国任大学教授和霍普斯金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后历任外交部顾问,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印友好协会副会长,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名誉顾问,大百科全书编委会副主编,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建设》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亚洲团结委员会副秘书长,中亚文化协会理事长,中国国际文化书院院长。是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著作有《美国垄断资本》、《印度莫卧尔王朝》、《解放前西双版纳土地制度》、《中国农民》《四个时代的我》。

  薛暮桥(1904—2005),原名雨林。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至1942年在新四军工作,任新四军教导总队训练处副处长,写了通俗著作《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成为培训新四军干部的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秘书长兼私营企业局局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国家计委副主任,全国物价委员会主任,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总干事。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著有《中国农村经济常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我国物价和货币问题研究》、《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管理经济》、《当前我国经济若干问题》等。

  孙冶方(1908—1983)原名薛萼果。1923年在无锡俟实学堂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底转为中共党员,1925年从事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同年11月受党组织派遣,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9月回国后从事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积极参加组织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并编辑《中国农村》杂志,以孙冶方笔名发表了许多具有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中国农村经济论文,在理论战线上对托派及王明的“左”倾错误进行了斗争。新中国建立后,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上海财政经济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院长、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1977年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顾问、名誉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1982年9月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有《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资本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法权”》、《关于改革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几点意见》、《社会主义经济论》、《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社会主义的若干理论问题》、《孙冶方选集》、《中国社会性质的若干理论问题》。

  钱俊瑞(1908—1985),生于无锡县鸿声里(今无锡市锡山区鸿声镇),1927年毕业于江苏省第三师范学校,1929年在陈翰笙领导的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中,他撰写了《中国农村经济现阶段性质之研究》、《中国地租的本质》等多篇论文。1936年,钱俊瑞出版了《怎样研究中国经济》一书,他在书中强调指出,研究中国经济应遵循唯物主义认识论,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得出结论。1940年,他进入解放区,先后担任了中共中央华中局文化委员会书记、新四军政治部宣教部长。抗日胜利后,奉调至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工作,并任新华社北平分社社长兼总编辑,后回延安,先后任中共中央秘书、《解放日报》社论委员会主任、华北大学教务长。建国后,钱俊瑞先后任中共教育部党组书记、教育部副部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中共文化部党组书记、文化部副部长。1978年,他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领导制订了《1978—1985年全国世界经济学科发展规划草案》,筹建了世界经济资料中心,发起成立了中国世界经济学会,被选为这个学会的会长。钱俊瑞这时已年逾古稀,身体在“文革”中又遭受严重摧残,但他抱着“抢时间多做工作”的目的,不顾年老多病,领导世界经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展对世界经济的研究。他还时常奔波于国内外,参加有关世界经济的学术活动,对世界经济进行调查研究,撰写发表了多篇有关世界经济的论文,主编了《世界经济概论》和《世界经济年鉴》,出版了《论对外开放》、《论改革》等专著。

更多专题
桂纸开场的大戏

有些有强大实力而又嗅觉敏锐的企业已经抢得先机,捷足先登了,比如斯道拉恩索和印尼金光集团,这两大世界纸...

新思路 新发展

百色市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百色发展的定位和布局,把百色经济发展思路概括为“四地一带一枢纽”,即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