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更为深刻的学思理论

企业报道  2015-06-08 08:42:12 阅读:
核心提示:“执行”这个概念经过大量中国学者的重新咀嚼后形成了难以计数的学术论文,有关“执行力”的培训班、研讨班、论坛遍地开花,有关“执行力”的本土大师也从中脱颖而出。

  在本人的印象里,整个2004年,国内企业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叫得最响的一个词恐怕当属“执行力”了。美国人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合著的《执行》一书在中国的出版,刮起了一阵“执行旋风”。“执行”这个概念经过大量中国学者的重新咀嚼后形成了难以计数的学术论文,有关“执行力”的培训班、研讨班、论坛遍地开花,有关“执行力”的本土大师也从中脱颖而出。说实话,《执行》那本书我还没来得及认真拜读,不过最近刚刚出版的一本书倒是引起了我的一些兴趣,这本书也是上述两位美国人合著的,书名叫《转型》。

  令人感兴趣的是作者在序言中的开宗明义:“在《执行》一书出版不久,我们就开始与来自不同产业、不同市场和不同地区的企业家们会面,这些商界人士各自从事的生意千差万别,但是他们努力‘执行’的商业计划所得到的结果却出奇地相似。他们纷纷遭遇挫折,市场份额被蚕食,利润迅速缩水,每个季度的业绩表现都被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我们仔细分析了这些企业的商业计划,并且把他们的战略目标与周围的市场环境进行了比对,结果发现了同样糟糕的事实:他们经常是带着全心全意的注意力和火热的激情,但所执行的其实是错的计划。”于是他们开始探究问题的根源,结论是:“简单来说,他们没有理解和面对现实,没有做好‘转型’的准备。”

  原来如此。当我们对“执行力”的追捧还没有完全冷下来之际,是它的原创者告诉我们:执行力不是灵丹妙药,“转型”才是。

  在今天国内的企业界,开始出现一个非常令人欣喜的现象:企业经营者群体的学习热情日趋高涨。一些高校开设的以企业经营高级经理人员和企业老板为对象的培训班生意兴隆,个别知名高校组织的这类培训班更是火暴异常,形容为“暴棚”也不为过。有些以往熟识的企业管理者或是老板如今见面的机会多了,一问到北京干什么来了,大都是——读书来了!当然,有人分析,企业家如今热中于上学的目的多种多样,有的是为了通过这个途径建立一些人脉,有的是想到名校给文化程度原本不高的自己镀上一层金,等等,但是无论如何,通过这样的学习,增长有关企业管理的知识和见闻、开阔眼界总归是一个基本的或者说是主流的诉求。另外一个现象就是以企业家为对象的各种论坛、研讨可谓比比皆是,常年不断,门票价动辄上千上万。

  无论是上学还是频频穿梭于各种论坛,这些大大小小的企业家们的主要目的无非是听那些有名的或是没什么名的专家教授们传道解惑。

  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企业特别是新兴的民营企业经历了一个创业的黄金时期,一大批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长起来。然而今天我们频频听到的是“瓶颈”。不仅仅指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多的是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动力不足和能力不足。民营企业的创业者们带着脱贫、致富、发财的原始动机,凭借着超出常人的勤劳、坚韧、勇气和朴素的生活智慧,再加上国家整体经济迅猛发展的大好形式下不断出现的市场机会,当然还有那么一点点运气,迅速成长起来。创业者的使命已经从“挣钱”变成了“干事业”,仅凭上面提到的那些内外条件已经难以支撑他们走得更远。要想让企业再上台阶、登堂入室,企业家自己必须先上一个台阶。可以说,创业企业家今天正集体面临角色转型和能力升级的考验。

  学习无疑是件好事,但是连最倡导学习的孔夫子也提醒我们:“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显然是对好学者说的,故而把“学而不思”之弊放在了前面。当我们孜孜不倦寻求教诲、获取新知的时候,我们是否更容易陷入迷惑甚至产生盲动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已经越来越商品化了,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尤其如此。遵循商品的规律,巨大的需求引来了更加巨大的供给。我们可以看到,经营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可能是当今最为忙碌的一群人了,许多相关或者不相关领域的聪明人也纷纷加入这个供给队伍。连韦尔奇、科特勒、彼德·圣吉、特劳特这些世界级大腕儿也频频被邀来传经布道,开发这个巨大的市场。

  既然是商品,就要叫响卖点,就要讲究卖相,要打动买家。所以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细节决定成败”、“执行力决定一切”等等令人疑惑的说法。对一个企业来说,“决定一切”的可能有一百个因素,随便拿哪一个来套用这个说法也都还说得过去,但是如果试图把它刻意打扮成企业成功的充分条件就失之荒谬了。至于“决定成败”——某一个管理环节只能决定“败”,但绝对不可能决定“成”,这是一个被有意绕过的常识。

  作为商品的经营管理知识,也在不断向大众日用消费品靠拢,讲究流行,讲究时尚。学习型组织、CRM、6西格玛、扁平化、流程再造、丰田生产方式、执行力、平衡计分卡……各种概念和方法交替引领着风骚。

  对管理知识卖场进行观察,时常令人联想起国内的保健品市场,想起卖拐的赵本山。

  你感觉身体不大对劲儿,有人会无限关爱地告诉你:你缺铁、缺钙、缺锌、缺硒、缺各种维生素,甚至脑袋里缺金子(你缺什么取决于他卖什么)。如果不及时补充,你会全身乏力,你会腰酸腿疼,你会变傻,你会迅速衰老……足以把你吓个半死。然后你会看到他们的水儿、面儿、片儿等诸种制剂,你还能欣赏到补充了某种元素后人们坚挺的身板和红润的气色。尽管打鸡血、喝红茶菌和甩手大军的场面早以成为过去,但许许多多的人还是经不起这样的惊吓和诱惑——尽管你此时感觉不佳的原因很可能只是没有服用足量的馒头或米饭。

  对照一下——“纷纷遭遇挫折,市场份额被蚕食,利润迅速缩水,每个季度的业绩表现都被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对企业来说,还有比这更可怕的么?怎么办呢?

  不久前参加一个论坛。上百名付出了几千元会议费的民营企业家坐在台下聚精会神地听专家演讲。上午是一位政府官员身份的专家,演讲的题目很大,其中议论到了多元化问题。专家观点鲜明,斩钉截铁:“我告诉你们,千万不要搞什么多元化,搞多元化绝对是自寻死路。”下午是一位以财务分析著称的教授演讲,主题就是多元化问题。教授通过实例进一步计算出,多元化会使公司价值降低16%,而纵向一体化则每一个环节会增加35%的成本,结论是中国没有一家企业具有多元化经营的能力。

  聆听之际,我分神翻看了一下论坛提供的资料,其中夹入了不少企业的宣传材料,从中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企业资产从几千万到几亿、十几亿不等,没有一家不是多元化经营的,而且多是被专家集中指斥的“非相关多元化”。进一步联想了一下,在我比较熟悉的有点规模的民营企业中,好像不多元化经营的确实不多。其中前年到过河北的一家民营企业,两亿多的资产,涉及食品、饮料、房地产、包装材料、精细化工等等十来个产业,而且老板还乐此不疲。又想到的一个例子是一个以纵向一体化为特色的空调生产企业,其零部件自产率高达90%以上,但是这家企业在市场上一贯以揭露真实成本的“价格杀手”著称。真不知道他们增加的35%成本是如何消化掉的。

  我无意在此议论多元化的长短是非。在理论知识与现实实践之间能有如此大的鸿沟,着实令人惊讶。更大的困惑在于,那些民营企业家为何如此冥顽不化,争先恐后地“自寻死路”?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用在企业家的身上再贴切不过。企业经营管理的对象无外乎“人”和“事”这两样。企业家的学习不仅仅在于要吸取、获得知识,它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校正既有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下,专家学者不过是知识的归纳总结者和传播者,企业经营的实践者才是这些知识的真正创造者和拥有者,在中国本土化的管理学体系尚在探索、草创的今天更是如此。

  写这篇小文,绝不是蛊惑人们放弃学习、怀疑一切、摒弃一切新的知识,相反,摆脱迷茫最好的途径还是要不断地学习,开阔视野,以增强自己的判断和鉴别能力。学习的过程中,还要牢记孔圣人的教诲,勤于学,更要善于悟,学而深思之。

更多专题
创业帝的辉煌之路

何猷龙凭借独特的创新精神与气魄,率领全体员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经过数年的拼搏并通过收购、兼并、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