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生活就是一个管理的大讲堂,其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作为管理的素材来进行讨论并指导实践。一切管理原理都来源于生活,经过系统整理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起因是这样的,我跟朋友在路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店里吃面,由于客人不多,我们就顺便和小老板聊了会儿。谈及如今的生意,老板感慨颇多。当年兰州拉面卖得最火的时候他曾经在闹市口开了家拉面馆,一开始买卖好得不行,后来却不做了。朋友疑惑地问他为什么。
“现在的人贼呢!”老板说,“我当时雇了个会做拉面的师傅,但在工资上总也谈不拢,开始的时候,为了调动他的积极性,我们是按卖的多少来分成的,每卖一碗面让他挣5毛钱。经过一段时间,他发现,来吃面的客人越多他的收入也越多,这样一来,他就在每碗面里加超量的牛肉来吸引回头客。一碗面才四块钱,本来就靠个薄利多销,他每碗多放几片牛肉我还还怎么挣钱?”
“后来我看这样不行,钱全被他赚去了!就换了个办法,给他每月发固定工资,工资给高点也无所谓,这样他不至于多加牛肉了吧?因为客多客少和他的收入没关系。”
“但你猜怎么着?”老板有点激动了,“他在每碗里都少放牛肉,把客人都赶走了!”
“这又是为什么?”现在开始轮到我们激动了。
“牛肉的份量少,顾客就不满意,回头客就少,生意肯定就清淡,他才不管你赚不赚钱呢,反正他拿的是固定的工钱,卖多卖少无所谓,巴不得你没客人才落得清闲呢!”
原来如此!结果一个很好的项目因为管理不善而黯然退出市场,尽管被管理者只有一个。
就这个小小牛肉面的故事,却反映出了一个小企业管理中的种种问题。我们把这个案例告诉给其他的朋友并讨论。
首先就是一个关于大师傅激励的问题。可以设计一个激励机制,就是在定额约束下的销量或利润累积奖励。首先根据每碗面的顾客可接受效用制定一个材料定额,大师傅的工资还是按照销售量提成,但是前提是月度的材料消耗不得偏离定额太多,例如允许波动幅度为20%,否则只有基本工资。
第二,小饭馆也可以被看作是微型制造业,必须有工作程序、定额消耗以及制度规范,因为其小,可以没有书面东西,但老板必须心中有数才行。比如制定标准,包括面条的量、汤的量、肉的量等,制造方法、工艺也请大师傅标准化;在定额消耗上,也与上述的激励密切相联;薪水报酬上:参考社会上的平均工资和本店的盈利水平,结合师傅的劳动量、劳动结果(营业额的多少、顾客的反馈等)进行综合评定。
第三,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让老板娘放牛肉不就得了?关键的资源一定要掌握在关键的人手里!关键资源才是最重要的。老板娘掌握了牛肉的分发权,就能防止材料的浪费和滥用。而且,作为小规模店铺,老板要熟悉每一个环节,才能做好管理。如果牛肉拉面老板很熟悉牛肉面的制作,师傅也不敢乱来。有效的经营监督就是这样。
最后,任何工作除了要有监督、控制,其余的事情都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本例中没有一种好的办法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分配问题,在这种作坊式的小企业里,老板与员工每天有大量时间接触,关系是否和谐非常重要。唯有靠小老板良好的个人魅力并善待下属,才会让大师傅内心产生归属感及满足感,积极工作努力为老板创造利润,到那时候牛肉的多少就不成麻烦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1.底薪加提成,提高积极性;2.不能把全线流程的权利都下放给大师傅,比如加牛肉;3.建立有效的制度,包括奖赏和惩罚,制度根据顾客的满意程度和利润来建立;4.大师傅的工资提成不能只和销量挂钩,应该和老板的利润挂钩,比如一碗面中老板利润的30%是大师傅的利润;5.有效地沟通、激励,平时给大师傅精神的奖励,让大师傅认为自己也是面馆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