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末,惊闻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由于违规、违法运作石油衍生品交易,造成5.5亿美元的巨亏。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此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曾作为成功典范入选新加坡国立大学MBA案例,近几年多次被评为新加坡最具透明度上市公司。联想到早在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就已在新加坡上演过因衍生品市场交易损失14亿美元而破产的悲剧。不得不让人深思,此类事件的频频发生,除了存在常规的公司内部风险控制与政府外部金融监管的不到位问题外,是否还存在着决策选择上的心理陷阱。
事实上,对于决策行为心理特征的研究表明,相对于给定的心理参考点,对于属于“得益”性质的选择,人们更多地表现出风险回避的态度,而对于属于“亏损”性质的选择,人们则更多地表现出风险偏爱的态度。
例如:对于类似于“肯定赢利500万元”与“有60%可能赢利1500万元、40%可能损失1000万元”这样两种方案,人们会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前一种没有风险的稳妥方案;而对于类似于“肯定亏损500万元”与“有40%可能赢利1000万元、60%可能亏损1500万元”这样两种方案,人们则会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后一种更具风险的博弈方案。
正是因为对于“得益”与“亏损”这样两类不同的方案,人们主观心理上存在着风险回避与风险偏爱这样两种态度互异的决策选择倾向,使得在公司经营发展状况良好,即总体“得益”水平超越决策者心理预期(参考点)之上时,人们倾向于选择更为稳健的经营方案;而一旦公司经营发展状况恶化,即总体“亏损”数额打破决策者心理支撑(参考点)时,人们可能会采取更为冒险的经营方案,从而使得公司陷入高风险的投机漩涡之中。这意味着,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在“亏损”稍微偏离决策者的心理参考点时,公司内控及外部监管更有可能产生作用,而一旦“亏损”突破人们某一心理承受的底线,就有可能进入“破罐破摔”、冒险赌一把以求挽回败局的行为怪圈。
如果进一步将上述心理“得益”或“亏损”的概念稍加拓展,泛指金钱、名望、地位、前程、权力等方面的利弊得失,就可解释为什么一些公司或组织中的个别人,在初始业绩达不到个人预期而利益可能受损,或者小错积累到会受严重惩罚的地步时,其行为就有可能迅速进入不计后果、铤而走险的投机、造假乃至犯罪的恶性循环之中。
例如:采用更为冒险的违法乱纪、越权违规、贪污腐败等手段以弥补个人损失或挽回败局,结果将整个公司或组织带入最终破产或崩溃的境地。这种情况,更有可能发生在公司超越市场客观发展,好大喜功、片面追求业绩增长的急躁浮夸氛围中。
显然,从公司内部考核看,如果像安然公司那样急功近利,片面强调“业绩优则一俊遮百丑,业绩劣则一切都丧失”。
在市场发展良好的时期,企业有可能一路高歌、突飞猛进;而一旦业务发展遇到瓶颈,则有可能诱使人们为完成不可能的业绩目标而采取投机冒险乃至数据作假的手法。因为经济发展与企业经营均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那种认为业务发展可以永远快速扩张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尽管从表面上看,外部预期或内部考核在短期内似乎可以超越市场承受力,但从本质上看,时间一长,经济过热的数字泡沫总有破灭时,企业过热的投机作假总有现形时。
根据以上讨论,就企业内部控制而言,加强分级限额风险管理,须尽量使企业经营方案的“得益”水平运行于心理参考点之上,以确保决策者更多地采取风险回避的态度,选择更为稳健的经营方案,而对于因偶发因素可能导致的“亏损”掉入不可承受的心理参考点以下的情况,必须要有严格的相互制约的止损运作机制,以尽量杜绝风险爱好的投机博弈做法。已有经验研究表明,真正长寿的企业往往是财务保守型的。那种所谓“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提法,实际上所反映的只是一种“赌徒”思维。
对于真正成功的企业经营者来说,始终需要关注的是,通过积极创新,努力探求“低投入、低风险、高回报”的经营方案。
在这迎接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刻,对于那些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成长壮大的企业来说,应有清醒警觉的认识:企业经营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的过程,如何在做大企业的同时,仍能做到管理收放自如,企业上下活力迸发、风险受控,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正因为如此,窃以为要真正做强、做长企业,即使是在强调所谓“速度经济”的今天,仍不能追求一蹴而就,而需要虚心静气、脚踏实地地行进。
澳洲联盟党政府于本(5)月12日公布自2013年9月执政后之第二份预算案,2015-16年预算案盼能帮助澳洲人ㄧ展身...
面积约莫仅2万馀平方公里的蕞尔小国萨尔瓦多,回顾近代发展历程,长达14年的内战始于1979年10月,终至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