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国企改革的攻坚战

企业报道  2015-05-25 10:53:00 阅读:
核心提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取得成效。根据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结合垄断行业的改革重组和发展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在石油、石化、冶金、军工、电信、航空、电力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和领域,先后组建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通过重组上市等措施,这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宝钢集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七家上市公司2003年的国有权益和实现利润分别占中央企业的25%和78%。跻身世界 500强的国有企业从1998年的5户上升到2004年的14户。

  根据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各地近年来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据调查,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面已达85%左右。国有中小企业通过改制,产权实现了多元化,企业转换了机制,职工转变了身份,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95年到2003年,国有中小企业由24.5万户下降到14.7万户,而实现利润由22.8亿元提高到1968.2亿元。

  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04年4月,全国共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项目3377户,涉及职工620万人,消除企业亏损1340亿元,初步形成了困难企业退出市场的通道,国有经济的结构进一步优化。

  ——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全面展开。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4223家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已有3430家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革,改制面达81.2%,509家国家重点企业改制面为79.4%。1998至2003年底,国有企业境内外上市490家,累计筹资7850亿元,其中境外筹资363亿美元。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最近中央企业正在进行国有独资公司建立董事会试点工作。

  ——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成立以来,目前已经完成中央和省(市、区)两级政府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组建工作,职能基本到位。下一步将加快推进地方市(地)一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组建工作。新的机构依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依法行使出资人职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正在加强。《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政策相继出台,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国有企业的历史负担正在逐步解决。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不仅东部发达地区的正在积极推进分离企业办社会负担工作,中西部的一些省市及中心城市也加大了这项改革的力度,部分地区已完成分离企业办中小学、公检法等社会职能的任务。中央企业分离企业办社会工作也已提上改革日程。第一批中石油、中石化和东风公司3户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涉及企业办社会单位686个,职工6.9万人。在此基础上,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工作即将全面启动。

  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正在逐步消化。自党中央国务院1997年提出“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以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国有企业职工从最高时的7500万人减少到2003年底的4400万,同期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累计达到 2818万人,极大地缓解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国有企业冗员过多的矛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减轻国有企业负担的改革,就没有国有企业今天这样效益水平和良好的发展势头。

  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集中体现在实现利润的持续增长。从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实现利润来看,从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跌到谷底的525亿元,上升到2003年底的3784亿元,2004年有可能接近5000亿元。

  必须清醒地看到,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

  党的十六大强调用好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大力推进改革,尽快完成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消除历史的包袱和负担,为适应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做好准备。国有企业改革经过20多年的艰苦探索和各方面的努力,正在从旧体制下的行政附属物转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和经营实体。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体制和市场等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另外一方面,国有企业自身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并没有完全解决,攻坚破难的任务还很艰巨。比如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布局分散、退出通道不畅的问题,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还不够到位的问题,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的问题,国有企业历史负担还没有完全消化问题等等,都亟待在深化改革中加以解决。

  从国有企业的发展环境看,不断深化的市场化改革和国际化进程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加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遵循的是优胜劣汰法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完全取决于市场竞争表现。在这样的体制下,国有企业不能够再从政府财政或银行获得额外的支持,只有通过市场竞争才能获得资源,低效率必然被市场淘汰。这就要求国有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在体制和机制上还没有完成向市场经济主体的转变,一些历史和社会包袱还没有完全消化,这些都会影响国有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二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崛起和外资的全面进入,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态势更加严峻。一方面,在国内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中,非公有制企业正在迅速发展,这些企业以其机制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等优势,对国有企业构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国际上的跨国公司以强大的资本和技术实力为后盾,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与这些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比,我们的大多数国有企业,包括一些大型特大型中央企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三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过渡期条款的逐步取消,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市场加速实现并轨,国内市场同时也是国际市场。这一方面有利于吸引更多资金、更先进的技术和现代的管理理念,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随着放宽市场准入、实行国民待遇原则等世贸组织规则的实施,国有企业将不再享受特殊的保护措施和优惠政策,必须与强大的国外竞争对手在同等的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

  面对市场竞争格局和体制环境的深刻变化,国有企业自身改革的任务显得十分艰巨和紧迫。由于80%以上的国有中小企业近年来已实行了较为彻底的改制,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企业的改革方面。一方面国有大企业是国有经济发挥控制力的主要载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旧体制的弊端和痕迹在国有大企业中最为突出,改革的难度也比国有中小企业大得多。

  国有大企业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这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实际包含两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在制度层面上通过股权多元化,建立出资人到位、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监督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按照效益最大化目标和市场经济的规则规范运行,解决国有企业动力不足、权力失衡、监督失效等弊端;二是为国有企业进入市场创造自身方面的条件,包括解除传统体制遗留的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市场化的经济组织,调整和优化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集中资源做强做大主业等。目前,我们有相当部分上市公司不能规范运行,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将优质资产重组上市后,非上市的存续企业中数量众多的、与主业并不相关的后勤服务系统、各种“三产”和多种经营以及大量社会职能单位,成为上市公司的沉重负担。 因此,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与消除各种负担和结构调整等内部改革和调整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实效。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环节

  无论是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还是减轻国有企业历史负担,富余人员往哪里去的问题都是不可回避的难题。面对中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的现实,国有企业不可能像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那样,采取简单的经济性裁员方式,将富余人员直接推向社会。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继续坚持减员增效的改革方向,也要考虑到社会的承受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尽量减少社会再就业的压力,这也是国有企业必须承担的一项社会责任。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和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再就业和社会稳定的压力越来越大。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先后于2002年9月和2003年8月,召开了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和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不久前又召开了全国再就业工作表彰会。几次会议上,都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作为国有企业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重要形式,强调这项政策是统筹考虑国有企业改革与促进再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改革实践也说明,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是一项在深化改革、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在扩大就业中加快改革和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政策,既能够有力推进企业结构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有序流动的机制,使国有企业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需要做强、做大的主业方向上,改善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结构;又可以有效利用存量国有资产,通过改制企业的发展分流安置企业的富余职工,减轻社会再就业的压力。

  因此,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是当前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更多专题
澳洲联邦政府公布2015-16财政年度预算案

澳洲联盟党政府于本(5)月12日公布自2013年9月执政后之第二份预算案,2015-16年预算案盼能帮助澳洲人ㄧ展身...

萨尔瓦多社会暴力现况与遏制政策评析

面积约莫仅2万馀平方公里的蕞尔小国萨尔瓦多,回顾近代发展历程,长达14年的内战始于1979年10月,终至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