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高调不应该这么唱

企业报道  2015-04-30 06:57:05 阅读:
核心提示:一个曾在某大公司担任过总经理的先生应聘来到该公司担任一个部门的副职,按理说,凭他的资历、学历和能力,都不应该如此“堕落”,可为什么他能服服帖帖、潜心任事呢?

  我在一个实业公司供职,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民营企业,它挺过了11年的风风雨雨,并且一步步地发展壮大。但是在我看来,触目皆是管理的弊端,战略模糊啦,组织松散啦,机构混乱啦,人浮于事啦,平均主义啦,奖罚不明啦,制度不健全啦等等,总之,几乎满身伤痕,破败不堪。于是,我就提出批评,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出于一种无知者的无畏,但在我的心里,我真的感觉到,这样的企业已经到了不堪重负濒临崩溃的境地,如果我不说,我的道德良心就会受到谴责。于是对于该企业弊端的指控和思考,一发形诸笔端。同事看了,都说“解恨、痛快淋漓之至”;拿给老总看,老总心宽似海,并没有说我说得不对,也没有怪罪我,而是说,你也别指望一下子改变这些,我也不要求你的观念一下子改变,我们可以经常讨论。

  某日,一个曾在某大公司担任过总经理的先生应聘来到该公司担任一个部门的副职,按理说,凭他的资历、学历和能力,都不应该如此“堕落”,可为什么他能服服帖帖、潜心任事呢?一次交谈使我茅塞顿开。他说,管理并不在于你的学识有多么高超、你的见解有多么高明(事实上越是高超、高明的东西越难以融入实践),而在于你如何见机行事地采取巧妙的行动。任何牢骚抱怨都是无益的,任何评论都是多余的。这一席话,终于使我理解了:他有那么好的学问、那么多的经验和那么高的见识,之所以一来就一头扎入基层,调查情况,分析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而没有像我一样发议论、发牢骚,原因就在这里。我顿感羞愧:同样是面对一个企业,同样是看到了这个企业的某些不足,因为当事者的思想高度不同,最后造就两种截然有别的对待方式——他承认该企业有缺点,正视缺点,默默地调查研究,事情没有弄清楚之前,决不虚说枉为;而我呢,我感到我当时的形象一定是毛泽东所讽刺的那种“头重脚轻根底浅”、“下车伊始就呜哩哇啦地发议论”的人。

  细想起来,这种自命不凡、大言不惭的工作作风,可能与我原来在策划行业的经历有关。面对客户,策划师们必须拿出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勇气和胆略,先声夺人,端出一些最时髦的夹杂着无数新名词新观念的理论,向客户猛攻,使他既觉得懵懵懂懂,又感到你是高人——这在策划界叫做征服客户、驾驭客户。这种“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打肿脸充胖子”式的自负,几乎成了策划人的通病。但如果企业家真的追问策划师一句:“纸上谈兵终觉浅”,把我的企业交给你,你能管理好吗?或者,你自己成功地创办过企业吗?这样一个问题,可能会问倒大部分的策划人,但肯定问不倒比自命不凡还要自命不凡的所谓策划大师们。某管理顾问公司的老总——中国当代走红的所谓策划大师,对外大谈管理的经验与智慧,但他对自己企业——一个仅仅由30来人组成的公司的管理却非常之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在一方面有许多企业迫切需要策划,另一方面又非常担心策划“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瓶颈所在,不在于管理理论的缺乏,而在于管理行动的严重滞后——同我犯的错误一样。

  我总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管理可能永远是一道残缺的风景,“亡羊补牢”似乎成了管理的常态,没有漏洞,也就没有管理。管理永远是实实在在的,绝非几种虚妄、时髦的观点就能“药到病除”。有一天我看到流水时便想,其实管理也是一种“流”,管理就是在永远变化不定和变幻无常中寻求秩序和效率;管理作为一种现实行为,永无止境;作为一种学问和经验,也是永无止境的;管理的真谛,也许就是在这种流变中“从善如流”、因势利导地进行切实的改造,而不是谋求高论绝招,更不是坐而论道地批判、牢骚和抱怨。

更多专题
潞安的和谐乐章

山西是中国的产煤大省牞大大小小的矿点成千上万。围绕一个“煤”字牞可谓万方乐奏其中少不了潞安。既然少不...

让电网发展利国利民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电网企业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特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