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重集团工会开展“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纪实
■ 赵亚男
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重集团)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成员单位,我国大中口径火炮生产基地。该公司始终本着“创新发展、科技强企”的战略,把群众性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把创建“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作为激发职工活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平台,积极探索具有“军工特色”的“蓝领”工程,在创建“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可借鉴之路, 构建创新平台,塑造劳模品牌。
注重顶层设计打造劳模示范引领“新阵地”
北重集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将其纳入人才开发战略总体规划,并作为工会助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内容,努力打造劳模示范引领的“新阵地”。
按照统筹规划、归口管理、分级实施的原则,北重集团形成了“党委领导、行政支持、部门配合、工会运作、劳模挂帅、职工参与”的体系。工会负责“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立项攻关、技师讲座、名师带徒、成果推广、技师结对等日常工作运转。人力资源部、科技部负责协助工会日常激励考核、培训支持、专利申报等业务推进。基层单位负责落实“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创建、推进及深化,形成了上下重视、齐抓共促、层层负责推进的良性工作格局,促使创建活动更加程序化、规范化。
按照全总和上级工会组织的部署,北重集团工会本着“起点高、标准严、形式活”的原则,制定下发了《北重集团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规范(试行)》,明确了“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命名有授牌、工作有团队、管理有制度、任务有课题、评价有考核、表彰有奖励的“六有”标准。确保“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标识明显、场所固定、设施齐全、组建团队、制度完善、成效显著。同时对“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采取了“注册式”,实行注册挂(摘)牌制,先后以全国劳动模范李文玉、自治区劳动模范郑贵友等41位劳模(职工)名字进行命名,促使创建活动更加标准化、制度化。
北重集团工会把创建“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纳入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大格局中进行评比表彰,并根据“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合理化建议改善、发明创造、创新成果、绝技绝活、技艺演示、人才培养等数量进行考核表彰。在表彰优秀“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同时授予“工人先锋号”,并给予物质和经济奖励。
注重技能培养打造劳模传承发展“新基地”
北重集团工会明确要求,注重“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功效的释放,着重在劳模精神的传承、作用的发挥和带动上下功夫,在“传、帮、带”上做文章,培养出大批高技能、高技艺、高水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队伍,促使“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成为职工快速成才的“新基地”,为推动经济技术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
首先,在“传”上做文章。针对基层生产单位“点多、线长、面广”特点,北重集团工会组建了以“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成员为主的“讲师团”,采取了周末论坛式、课题研修式、项目解决式等方法进行实地授课,定期在“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对创新团队及职工进行技能培训和劳模精神的传播。特别是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国防科工委中青年技术专家、兵器集团特聘首席技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多项荣誉的李文玉,他的“创新工作室” 典型示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三年攻关近100项,节创资金近千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先后研制了液压自紧机、滚道淬火设备、125吨浇钢车等大型技改项目,并均被评为企业进步奖。
其次,在“帮”上下功夫。凭借“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这一有效平台,有效地解决了日常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和生产窄口。公司工会针对暂时无法攻克的各类难题,在局域网上以“点题征集”的形式向全公司“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及全体职工进行公示,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如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等多项荣誉于一身的郑贵有“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敢打硬仗、勇于揭榜,成功研制了《细长丝杆的车削技术》和《圆锥切削法》。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张志宏“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经过团队认真研究分析试制,成功将闲置的车床进行了改造为油缸外圆抛光机,帮助公司解决实际难题的同时又节约了大量资金,“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造力进一步提升。
再次,在“带”上出实招。北重集团工会通过开展“一师多徒,一徒多师”的形式,积极推进师徒结对子活动,规定凡是取得高级技术职称、荣获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的职工必须承担“带徒弟”义务,签订带徒合同,并要求徒弟按时参加“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各项活动,届时组织师徒对手赛、练兵赛、达标赛,提升导师带徒的实效,从而加快技能创新人才梯队建设,凝聚更多有志青年的加入,“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注重创新攻关打造劳模育人成才“新园地”
北重集团工会高度注重“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的技术创新攻关活动,规定“创新工作室”每年必须设立攻关项目,引导“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的成员和高技能人才结合实际,主动向一线职工了解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叩诊把脉,确立攻关项目,建言献策,开具药方,切实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窄口。
特殊钢分公司刘岩松“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通过技术创新攻关,凝练总结了“提高钢锭表面质量”、“改善冒口凝固”、“提高钢锭利用率”等方法,使管类产品的一次合格率提高了2.3个百分点。他的工作室成员刘邦华,在提升钢水冶炼质量项目中,增加石棉密封,减少了精炼过程中的热量损失,缩短了冶炼时间,减少了脱氧剂用量达2/3,提升了钢水的纯净度。自治区劳模栾永“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成功的研制了“大口径高压无缝钢管深孔镗削法”,由原来6天加工一支到1天加工一支,效率提高了6倍。
三年来,北重集团41个“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功效得到充分释放,一个个创新成果接踵而至,其中50项创新成果先后荣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申请专利403件,共征集合理化建议60427条,节创11905.01万元,先后培养出拥有全国、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集团级技能带头人称号6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