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探寻丝路酒魂 寻找文化血脉

企业报道  2015-04-29 22:22:08 阅读:
核心提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品牌发展的根基。酒没有文化是飞不起来的;人没有文化是立不起来的;品牌没有文化是强不起来的;企业没有文化是无法持续发展的。

  ——新疆第一窖古城酒业周文贵创业纪实

  ■ 王桃花

●周文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品牌发展的根基。酒没有文化是飞不起来的;人没有文化是立不起来的;品牌没有文化是强不起来的;企业没有文化是无法持续发展的。

  初见周文贵给人的印象是:他完全区别于我们常见的那种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大老板形象,而是一种温文尔雅,书生气十足的儒商风格。业内知名人士称他为新疆酒界杀出的一匹黑马,送他一个雅号“酒界文曲星”。

  托尔思泰曾说过:“只有多思、多想、多做的人,才能成为事业的强者”。周文贵就是这样一个人,自1998年成为古城当家人以来,他以独特的经济头脑和卓越的管理才能,真诚为人,倾心治企,将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做到扭亏为盈、重新组建,再到股份制经营,形成一个主营白酒兼营红酒、纯净水生产销售、集中供热、工业旅游、粮食收购为一体的有限公司。近几年,古城酒业的经济效益可谓逐年好转,企业负债率由97%下降到40%,产品也由原来的2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200多个,员工年人均工资实现4.5万元。古城酒业也先后荣膺“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重合同守信誉”企业、“中国文化复兴名酒”和“中国丝路文化酒类地标品牌”以及“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疆著名商标”、“新疆名牌”和“守合同、重信用”等荣誉,并连续多年被奇台县评为纳税大户,为奇台县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临危受命 托起希望

  周文贵来到古城酒业的时候,正是企业最为艰难的关头。作为曾经畅销全疆、闻名全国的白酒生产企业,古城酒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陷入低谷,销售市场逐渐萎缩,经济效益严重滑坡。而由于一批技改项目的判断失误,企业投入700多万元资金上马的新产品生产线在短期内就遭闲置,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在产品滞销和资金负担加重的恶性循环中,古城酒业的生产经营几乎陷入停滞状态,到1998年第一季度时,奇台酒厂累计亏损已超过1000万元,企业流动资金已所剩无几,几个酿酒车间被迫全面停产。1998年5月底,奇台酒厂总资产被评估为5426万元,负债总额却高达4960万元。。为了让酒厂走出困境,更是为了延续古城奇台的白酒血脉,1997年,县委领导决定调派周文贵去奇台酒厂。

  面对这样的局面,周文贵并未做其他考虑,而是专注投入到企业工作当中。经过几个月的调查摸底及资产评估,奇台酒厂提出了试行股份制改造方案,提请奇台县人民政府批复,并于1998年6月19日得到县政府同意批复。在县企业改制领导小组的带领下,7月8日,新疆古城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在职工选举产生的第一届董事会中,周文贵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文化领航 激发活力

  周文贵提出了“依法治企、以文兴企”的经营思想,立足奇台深厚的文化积淀,提出“弘扬酒文化,开拓酒市场,发展地域经济”的发展理念。这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当属出版的《新疆第一窖志》和每年的储酒文化节。

  《新疆第一窖志》不仅改写了酒厂有史无志的现状,更成为奇台县地方志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储酒文化节已不仅仅是古城酒业的一个节日,已上升延展成为奇台县的文化项目,成为新疆储酒文化的一大盛事。每年九九重阳,各界特邀人士和嘉宾、媒体齐聚古城奇台,感受储酒文化的魅力,亲眼目睹登高、储酒、祭酒神、祈平安等一系列传统习俗,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深深领略了“重阳”这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在他的倡导下,发起了乡土文学研究学会,聚集了新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投入文学的创作,也发展了一批新的文学爱好者。

  今天的古城酒业在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令人赞叹,成为其扩张市场、提升品牌的重要支撑,为企业开拓了复兴发展的广阔空间。但在当年,周文贵决定将文化提升作为企业发展重要战略时,却听到许多质疑声音,认为企业要发展,应该把全部力量投入到市场上,“修酒文化馆、办酒文化节、办文学社,靠这些事能卖酒?到底是一介书生,只会些花拳绣腿的功夫。”可现实是,古城酒业在他的带领下,企业发展早已将这些嘲讽言语彻底击碎,即便是当年曾经质疑过周文贵的人,现在也心悦诚服地表示,依靠文化力量的确能卖酒,而且能把酒卖得更好,卖得更有价值、更有品位。

  “企业的发展复兴,必须要由文化支撑。”周文贵坚定地说。自2002年以来,公司在他的带领下,从挖掘历史,重塑古城到建设酒文化博物馆,建成了新疆酒行业首家国家级的工业旅游示范点、将600年传统酿酒工艺(流程)、科学先进的包装流水线、底蕴丰厚的坛装储酒库作为参观景点,让游客、来宾在参观、旅游时真切的感受到企业管理和生产现场与浓厚的企业文化交相辉映。自开馆以来共接待游客及各界知名人士近60余万人,而且还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3A旅游景区,古城窖酒技艺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了文化向经济效益的转变,成为了新疆白酒行业的领航者。

  创新管理 构建模式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但是创新不能只是空中楼阁,更重要的是要有实实在在的方法。周文贵把企业复兴发展的落脚点放在管理上,引进先进的A管理模式和5S管理,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创新发展实施9S管理(整理、整顿、清理、清扫、素养、安全、节约、学习、服务),实现了管理的再造。近几年,在他倡导的管理创新下,组织结构实行扁平化管理,管理层次减少,并提出“三统一、四检查、五标准”的新管理理念,强化过程管控,注重以结果论业绩的管理目的。在市场上,经过认真调查和论证,他提出“扩奇台、拓喀什、取昌吉、夺乌市、进关内”的营销思路,并先后在乌鲁木齐、敦煌、兰州、酒泉设立了销售网点,采取多种形式,特别是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资源平台,向市场传递出“古城酒”回归的强烈讯号,唤起消费者的关注与情感。

  1998年底,亏损十年之久的古城酒业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的转机时刻:实现销售收入1024万元,除去各项开支及员工工资,获纯利润3万多元。虽然数目并不太突出,但却具有非凡象征意义,标志着古城酒已经踏上了复兴发展的崭新阶段。随后的一年间,古城酒业在周文贵的带领下再接再厉,逐渐打破了以销售低档酒为主的产品格局,中高档产品所占比重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至此,古城酒业已经彻底摆脱了困境,持续健康发展。

  近两年来,白酒行业迎来了 “严冬”,市场普遍低迷、一线强势竞争品牌纷至沓来抢夺市场,调整洗牌已是大势所趋。面对这样的情形,周文贵却坚定地说:“不回避,不退却,积极应对,这正是古城酒业团队凝聚合力,充分实现并提升自己价值的机会”。在他看来,只有团队的每个人都成为“参天大树”,整个团队才能撑起未来市场的广阔天空。“有价值才有地位,有平台才有施展的机遇,对我们白酒企业如此,对员工个人同样如此。”

  周文贵还将经销商团队视为古城酒业壮大发展、未来复兴的重要力量。“古城酒业将进一步推进实施‘1+1+1’的营销模式,即在各个区域市场上由分公司、办事处和经销商共同运作,经销商是古城酒业团队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道。古城酒业通过系统整合疆内市场的营销网络,不断吸引强势经销商加盟,以互利共赢为合作原则,共建友好合作体。特别是借着当前文化名酒复兴的良好趋势,充分发挥古城酒在新疆市场的文化优势和品牌底蕴,拉升产品结构,加强服务能力。他说:“借此扶助我们的经销商前行,帮助其度过眼下的市场困境,通过这样一段市场调整期,锻炼我们的市场团队共同成长。”

  造富员工 贡献地方

  做酒先做人,酒品如人品,周文贵在做酒的同时,没有忘记支持企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总是想到回报社会、回报家乡,承担社会责任。为扶贫帮困,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古城酒业成立了“贫困大学生助学基金”、“大学生创业基金”,帮助数百名贫困大学生就读、创业。近五年来,古城酒业累计纳税1.5亿余元,解决就业人员700多人,连续五年被奇台县授予优秀纳税企业。成立“古城大爱” 基金,目前已储备基金100万多元。其中为汶川地震灾区、玉树灾区、乌鲁木齐“7·5”事件受害群众捐款10余万元;先后为考入大学的71名员工子女发放助学金8.2万元;为奇台县一中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特力汗、陆雪、程玉柱等15位学生资助上学,从高中到大学毕业;为奇台县15个乡镇的18个贫困家庭资助10余万元。同时,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在春节、中秋等节日慰问离退休老干部及帮扶对象,送去生活用品和慰问金。一次次的捐款,一次次的爱心,使古城酒业的员工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体现了古城酒业全体员工扶贫济困、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更体现了古城酒业大爱之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古城古酒古文化,新春新秀新天下。近年来,周文贵站在战略的高度正在积极酝酿新疆第一窖古城酒业的第二次远航,那就是走好一条路,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共筑丝绸之路上的古城路。建好一座城,紧紧围绕“以酒为魂、以酒为脉、以酒为商、以企带城”的发展理念,建设一座新疆最具特色的酒文化城,成为新疆乃至国家的一个文化产业亮点。酿好一杯酒,用真诚,用责任,用情怀酿造让消费者喜爱的美酒,让消费者喝放心的古城酒。实现一个梦,成为疆酒文化领航者,实现全国百强文化企业和生产企业,让中国闻到古城的酒香!

更多专题
潞安的和谐乐章

山西是中国的产煤大省牞大大小小的矿点成千上万。围绕一个“煤”字牞可谓万方乐奏其中少不了潞安。既然少不...

让电网发展利国利民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电网企业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特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