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MBA教育合作成功学

企业报道  2015-04-27 09:23:58 阅读:

  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MBA教育依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整合国际化与本土化资源,从师资队伍建设,到教学案例积累等各方面,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MBA教育培养模式。

  师资队伍国际化配置

  聘请不同国籍的教师,让学生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对现代管理的不同观点和思想方法,是华东理工大学MBA教育一贯的主导思想。在合作办学项目中,中外双方非常重视MBA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首创了(TEACHING PARTNERSHIP)教学合作伙伴模式。具体为,由外籍教授讲授的课程,华东理工方选派两位中青年教师做其A、B角助教,A角侧重与外教在课程上的沟通与翻译,B角则多为专业教师,主要负责课后辅导,协助外教批改作业、案例分析报告等工作。

  中外教师优势互补,各取所长。中方教授帮助外籍教师熟悉中国企业的发展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外国教授负责中国教师尽快掌握国际上先进的理论和国际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而帮助中方培养储备师资力量。校方坚持对中、外籍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将学员对外方教师的评价,传递给外方合作院校,促使外方选派教师的质量逐年提高。学院还定期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外进修学习,从而把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洋教师往往是空中飞人式的授课,效果有时很难得到彻底的保证,况且真正懂得中国管理文化的外籍教授毕竟很少,中国的MBA教育完全依靠洋教授是不切合实际的。依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华东理工经过几年的摸索和探求,MBA教育从最初的单纯照搬国外模式,现在已逐渐构建起了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MBA教育模式,也培养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专业基础扎实、外语水平过硬的双语教师队伍。

  教学内容国际化导向

  中国MBA教育最缺的是教材,教材中最缺的是案例,案例最少的是反映中国企业自己发展的高质量的本土案例。目前我国MBA教育使用的教材大部分是国外的原版教材或翻译版,自编教材又存在理论基础较薄弱、缺乏配套案例等弊病,这就存在许多水土不服的问题。由此,国际化和本土性的协调显得尤为必要。

  华东理工坚持把全球性经营管理、跨文化沟通作为MBA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相互交流、切磋,将西方经济和管理学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国外教材内容本土化的条件和规律,并创建具有自主特色的动态案例生产基地,持续开发情景案例,从而有效填补了本土案例建设的“盲区”。

  在案例选择上注意积累国内成熟的MBA案例,遵照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充分发挥学员的聪明才智,发动学员参与案例编写,为学员举办“案例写作”培训班,让学员从自己熟悉的企业出发,编写案例,并由任课教师共同修改、补充后,汇编成册,供下一届学员使用。如此延续,形成了华东理工自己的本土案例库。通过该项目的持续性运作,目前已建立了相对稳固的案例企业客户群,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软件和其他教育资源。

  品牌质量国际化发展

  华东理工自开办MBA项目以来,一直致力于打造优秀MBA品牌项目,课程建设日趋完善,教学模式不断改进,加之优质热心的管理服务和职业发展指导规划,使MBA项目在社会和学员中享有良好的声誉。经过几年来的精心运作,华东理工逐渐从激烈的MBA教育竞争市场中已占有了一份独有的MBA教育市场。

  MBA教育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每一所商学院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都应当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长处,把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

更多专题
互联网+风来了怎么飞 传统行业都得了互联网焦虑症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因为它每天都在真切地发生——互联网+零售、互联网+通信、互...

三大运营商:“困兽”的突破口

最近,三大运营商正在陆续发布第一季度的财报,延续年报的走势,业绩并不乐观。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