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运作是当今制造业的一大特征。制造业全球化走过了两个阶段,即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他国家和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产成品在东道国内销售或销往其他国家。
近几年来,跨国公司纷纷看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中国,纷纷将制造业移入中国。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自己的生产基地在于中国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大军以及中国国内的巨大市场空间。从以下信息产业的跨国公司的做法就能看出中国有可能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趋势: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朗讯公司在执行缩减业务、压缩投资和裁员的同时,于2003年7月宣布在中国增加5000万美元用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表现出对中国市场的信心。近几年来,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等手机品牌厂商纷纷在中国扩大手机生产厂的规模。飞利浦电子集团把手机的生产力量全部转移到位于中国深圳的合资企业飞利浦桑达,这意味着飞利浦将其手机生产完全搬到了中国。西门子其将上海基地的手机年产量扩充到2000万部的水平,成为西门子在德国之外惟一的一个移动电话生产基地。对爱立信而言,中国是全球四大供应中枢之一,与外包相反,爱立信正在和全资公司商量,如何增加在中国的手机产量,而且要向全球供货。
日本是普通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比较多的国家,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143家企业中,有一半的企业表示将在3年内把生产基地外迁。松下电器已宣布将美国肯塔基州的微波炉生产线搬到了上海;东芝公司近日也宣布停止在日本国内生产显像管电视,把包含数字电视在内的电视机生产线全部转移到中国……
以半导体市场为例。据国际权威IT产业机构Dataquest的报告,中国对半导体的需求量快速增加,未来4年将以每年33%的速度增长,在2010年时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半导体市场。然而中国的半导体产品有9成以上是仰赖进口,商机所在自不待言。
IT产业的发展历程经历过生产基地从美国迁徙到日本、日本转移到韩国、韩国又转到台湾地区的若干个阶段,现在所呈现的由台湾到祖国大陆的趋势,线路已经十分明确。事实上,半导体产业是一个国际化的产业,从全球竞争观点来看,厂商自然会寻求更具优势的地方作为发展地。中国的半导体内需市场庞大、工资低廉以及工程技术、研发人力资源丰富,因此赴中国投资几乎是全球同业者的必然选择。
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是跨国公司生产基地转移的重要原因。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一项调查,日本企业购买工业产品和服务价格与外国有极大差距。日本经济产业省针对152项工业产品、33项产业服务,选择2000年9月到11月这一段时间,比较了7个国家和地区的价格。结果是:日本的价格是德国的2.08倍;是韩国、中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的2.29到3.83倍。和中国内地比较,工业产品的价格是2.49倍,产业服务是8.44倍,差距十分巨大。日本理光公司认为将研发中心转至深圳可以降低新产品研发费达40%。
纵观日本和英国制造业发展,成为世界工厂需走过三个过程:
过程一: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英国和日本都用了几十年的努力才成为世界主要制造品基地和对外出口基地。在世界经济史上,英国曾被称为世界工厂。从1760年至1830年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制造业在全世界的比重从1.9%上升到9.5%,后来又达到19.9%,英国生产了全世界53%的铁,50%的煤。而且英国不仅制造业发达,物流、服务业也很发达,制造业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工业国,其工业制成品遍及世界五大洲。
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从1950年至1973年,日本经济增值达到难以置信的7.5%,即使1973年金融危机之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仍然远远高于其他的工业国家。日本在这个时期创造了一系列的经济奇迹,有很多产品,如照相机、电子产品,甚至汽车、摩托车等都保持着很强的竞争力。日本的造船厂在十年内生产的吨位数占世界吨位的一半,一度成为世界工厂。
过程二:作为世界工厂的国家,产品应占有世界工业品市场的重要份额。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制造业占全世界10%左右的比重。据有关统计数据,1999年中国第二产业产值将近5000亿美元(包括建筑业),世界排名第四。而这一年全球是9万多亿美元,美国排第一,制造业占世界的比重超过20%,日本制造业的比重为15%,中国大约占5%左右。 2001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有11家,都不是制造业。中国还不能称为世界工厂。
过程三:作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在制造业领域要拥有相当多的创新产品,领导着世界制造业的潮流。中国工业产品产量大,但是品种少,档次低。以钢铁产量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钢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是其中大量是低档次的建筑钢材,而且品种比较少。在2000年,中国进口钢铁达到97亿美元,出口是40亿美元,贸易逆差达到53亿美元。进口产品主要是IT业用的、汽车业用的高档板材。在中国贸易逆差大的工业品中,还有集成电路,在2000年逆差高达105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虽然生产出口大量的电子产品,但是它们的核心部件、高附加值的集成电路却主要依靠进口。
中国在制造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劳动力成本低。在亚洲,中国制造业的周工资属最低的。其原因是,中国既受累于二元经济结构,即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但又得益于二元经济结构,即长期保持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局面,从而使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第二,劳动力素质在不断的提高。第三,基础设施的“瓶颈”障碍基本消除,能源、交通、运输、通信、工程施工与设备安装等部门为制造业能够提供较为充分的保障。第四,工业配套能力强。目前除了少数高新技术设备和电子元器件外,制造业所需要的原材料、设备、元器件和零部件,大多都能立足国内,其成本要低于进口的同类产品的成本。第五,国内有广阔的市场。第六,由于中国具有上述诸多优势,因此国外和境外的资本持续大量进入中国,特别是世界上的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从技术、设备、产品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将促进中国制造业水平的提高。
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产业结构上的差距,即中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明显落后于工业发达的大国。虽然中国机械电子产品的出口额在出口产品构成中已大大超过轻纺产品,但出口的机械电子产品大多是单价低、附加值低的产品。其次是生产经营规模上的差距,在全球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中,美国占31%,日本占29%,两国合计占了60%,中国迄今还没有一家工业制造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三是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上的差距。据统计,2000年中国用于研发的总投入890多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投入水平不及发达国家的1/5。
这些情况表明,中国目前只有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和加工组装型的家电及电子通信产品工业正在成为世界的工厂,在技术密集型产业还不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水平。因此如何发挥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又要重视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努力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则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业界人士看来,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并不是只有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实现的,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联盟的...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更要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