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中国商学院面面观

企业报道  2015-04-24 08:31:40 阅读:
核心提示:为什么大陆的学生愿意考清华大学?他们认为清华大学所有的专业都是排名第一的,这在美国将是一个笑话。我们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走到这一步,以商学院排名,以各个专业排名,而不是以大学排名。

  为什么大陆的学生愿意考清华大学?他们认为清华大学所有的专业都是排名第一的,这在美国将是一个笑话。我们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走到这一步,以商学院排名,以各个专业排名,而不是以大学排名。所以这给我们商学院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我们必须建立商学院自己的品牌,商学院所在大学全国排名可能不很靠前,但是商学院可能在全国排在前面。

  按照现在我们招生的规则,MBA越来越年轻化,同时越来越没有参加过管理的实践。实际上过去的时候,在前五年或者说前六年、七年,我们招收进来的MBA学员,很大程度上有过直接的管理经验,甚至有的学生的层次相当于我们现在EMBA的层次,现在的趋势是层次在下降。其实在美国这个现象也存在,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这是我们今后商学院教育、管理、品牌建设方面的一个非常重要值得研究的课题。哈佛之所以成为哈佛,实际上自身的教师,自身的科研的能力,给它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们自己强调以科研为先导,建立自己雄厚的师资队伍,这样才可能出特色,出品牌。

  我们重点支持我们的教师做研究,包括做咨询,然后把他的东西贯穿融汇到课堂中讲出来。这是为什么我们把科研放在比较关键的位置。但是真正做科研的最终目的我认为有一个,就是在课堂上去体现。如果说你做了很多科研都是纸上的东西,没有影响力,思想不能通过学生去发扬光大的话,这个教师就是失败的。比如说为什么现在许多海归愿意回来参与大陆的教育教学,原因就是这个。

  在请教师的时候我们非常重视看他的研究成果,同时看他是不是在教学上非常棒的教师。国外的学校跟中国的学校一样,有的教授讲课讲的很好,有的教授研究做的好,讲课却可能不很好。我们搞研究主要用的是左脑,上课实际上用的更多的是右脑。如果一个人的左脑很发达,右脑不行的话,研究可以做的很好,但是上课肯定不行。所以在选人的时候就要选左右脑比较平衡的教师。

  品牌要靠品质,同时也要靠影响。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抓品质,营销这块我们用的还少,一旦我们上了一个台阶以后,营销我们就会加强。

  教学科研很多时候被认为是两张皮,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交大有自己的认识:科研为根,教学为本,育才为恒。科研是一个打底的东西,我不认可一个老师课上的好,我不这么认为。一个人想的明白,未必说的明白。但是一个说明白的人,一定是一个想明白的人。如果说起来滔滔不绝,内容却是从别的地方批发过来的,其效果仍要大打折扣的,也不可能持续的好。

  什么是好的师资?一个好的院长是三家:学问家、政治家、企业家。同样我以为一个好的教授起码具备三种语言:学者的语言、商界的语言、政界的语言。因为商学院培养的是高端人才,培养的是业界的精英、翘楚、商界领袖,所以教授必须具备这三种语言,如果没有共同语言在这种层面上对话的话,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的。

  一个关键是院长的品质问题。最理想的当然是院长实现职业化,我想有一天会是职业化的,但三五年之内是很难说的。国内现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院长的产生是很多种因素平衡的结果。一个简单问题比如院长是不是要上课,细究起来就会发现牵涉很多因素。我觉得我们国有商学院的院长非常难。

  再比如商学院里师资的安排。不少学校的学员说他们所上的EMBA项目在排课方面,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学校在“讲政治”,校长、院长相当一部分都到了EMBA项目的课程里去了,而某些校领导所从事的学科和EMBA距离非常远。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内部管理体制。中欧商学院的领导讲,到现在为止他们没有赚钱,而且他们说商学院是赚不了钱的,实际上表明他们把所有的收入通通投在了建设上,通通投在了硬件、软件、师资等等方面。反过来,国有商学院、国有大学是怎么样看待我们商学院的收入、投入呢?

  国内商学院好与不好,国外商学院评估的标准很值得我们参考。我感觉最主要的标准就是你这个学院出来的学生是不是受社会欢迎?不管EMBA学生还是MBA学生,这恐怕是一个主要的标准。

  研究工作做的好,应用到课程上去最后得益的是产品,而不是发表的文章。我个人感觉,我们国家过于强调文章。国际上有很多学校不是我们所说的研究水平上去才成为一个好的学校,比如说哈佛大学,在管理学研究方面是不是世界最好的学校?实际上不是的,它有那么几个著名学者,绝大部分教授没有发表太多的研究论文。瑞士的RND,这个学校有多少教授在国际一流杂志发表文章?但是他是国际公认最好的商学院之一。对研究我们一定要仔细分析。

  关于洋教授和中国本土教授这个问题,我认为必须根据每个学校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安排。不一定说他是洋教授一定搞的好。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淘汰了不少教师,包括外教。但是我们发现有一些中国学者在国外拿了很好的博士学位,然后又对中国情况比较了解,这样的教授教学效果也是非常好。在教授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基本上在国外找有博士学位,又有非常好的教学经验的聘到我们学校,这也是我们学校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开始是拿来主义,拿来以后建立自己的品牌,有影响力,我们再从国外找名教授。现在这一步走的比较成功。我们希望在未来两年里能够增加到40位教授,这样可能会使我们有比较强的竞争力。我们希望我们教授在国际最好的杂志上发表文章,而且有一定的数量。

  我们发现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中国我们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最最好的学生。我们今年有120个考生考GMT在700分以上,如果以分取人的话,现在平均分在700分以上,但只招40个。

  我个人感觉学生是商学院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能不能把最好的学生招进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欧在十年以前一点品牌都没有,到现在很多包括在商界或者世界上很多人都知道中欧。我们强调的就是我们学校的校风认真创新,做什么事情不怕小,认真了,好好地去做一定会做大的。我想不管现在国内处于什么水平的学校,只要认真地去做,我相信一定会做好。因为这个空间实在是太大了,中国发展空间很大。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之所以成功,当然我们做了非常大的努力,另外最主要的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给我们很多年轻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舞台。

  我们学院的母品牌没有北大、清华具有那么强的优势,但是我们有一个很大的信心。宾州大学并不是排在很前面的大学,但沃顿商学院数一数二。

  怎么样建设我们商学院的品牌?品牌就是质量加特色,我相信品牌是靠口碑,靠学生,如果哪一天老板发现某某大学的EMBA、MBA是很烂的一帮人的话,品牌怎么起来?我们一直觉得,第二、第三梯队的商学院不能太着急,在质量上要把好关。我们企业圈子很小,他们都是上流社会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就可能使存在的问题爆发,商学院本身的品牌就下去了。

  我们夏大在闵台、东南亚地区校友非常多,我们EMBA里闵台特色也是稀里糊涂发现的,发现台湾地区的学生超过10%。我们在台湾地区做了一些推广效果非常好。台湾地区80%的人都讲闵南话,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因而台湾地区的企业家在读EMBA、MBA的时候有一些特殊的需求,跟跨国公司又不一样。所以在闵台这个项目上我们也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我们也看到清华、同济做房地产,交大做传媒,做传媒不是我们的强项,做房地产也不是我们的强项,但是我们夏大有一个强项就是会计学和财务学。所以EMBA+1的项目我们一直在推,到今年为止在北京已经是第三个班开班。我觉得市场细分是必然的,早期阶段大家都是各个层次的消费者,接下来是一个细分的阶段。可能是华尔街的人一定要去读沃顿的EMBA,技术出身的学电子工程的,在硅谷企业,可能更倾向于斯坦福EMBA。很多CF都选择夏大,他们知道夏大的排名不如北大、清华,但他觉得我是首席财务官,在财务官方面可能选择夏大更合适。

  我理解中国的商学院需要品牌化生存,因为商学院不同于别的学院,它面对的是大量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企业是按照品牌来选择的。而且社会对商学院的要求也是按照商界的标准来要求的,所以已经在商场里面的我们自己必须要意识到,如果你不是品牌的话,就会被淘汰。现在各种各样的排名越来越多,而且世界排名最集中的就是商学院,商学院排名正是符合社会对它的要求,社会对品牌化很看重。

  品牌化生存的同时肯定是品牌化选择。这样的过程就出现优胜劣汰,会出现有的成为名牌,学费收的很高,有的成为普通的牌子,但是收费比较低,人们也会去读,也有的今天开明天关,那就是一种冒牌的东西。我一直认为不要苛求某一类,大家都成为名牌不可能的,世界上名牌就这些,大家都成为杂牌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社会会自然地优胜劣汰。

  我们商学院如何面对品牌化生存时代?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向全国的商学院发出呼吁,希望大家重视品牌,因为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客观事实:不是你认为要或不要的问题,我们已经在商业和品牌竞争的漩涡里。

  所谓的品牌化管理就是指商学院实际上更多的是要运用企业公司化的模式来管理。品牌化管理实质上是指商学院从整个运营模式,要跟大学的其他院系分开。为什么哈佛大学的商学院在全世界能够独树一帜,实际上它运行的模式不一样。交大管理学院有独立的战略,不然的话按照大学的方式管理肯定要管死的。

  我们管理学院推行年薪制,好多学校看过我们的年薪制,包括清华、北大,我们这个年薪制是不完全的年薪制,但是效果很明显。你是教授,你就拿教授的年薪,年薪分两块,你发表不了论文,不能拿另外一块年薪。基础年薪已经比较高了,做的好的话,后面跳上去象几何基数一样的跳,50%的跳,跳到最高可以是基础年薪的五六倍。管理学院出现的结果就是原来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每年只有一、两项,最多的时候四项,现在我们十项、十二项,今年可能远远不止,教授的积极性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一共只有100多个教师,报了62项自然基金项目,大家大年初一就在办公室里做,没有人动员他。我发现这个机制的效果出现了,作为管理学院应该有一个市场化的优胜劣汰的机制,让老师积极去做。

  除了这个机制以外,还应该有一系列的好的标准,比如品牌,你把自己定在哪一位,比如先定在二流品牌,但是向一流爬,目标很清楚。如果定位一流品牌,那么就要有一流的师资,既然是一流的师资,就有一个一流的价位,都是相关联的。不能说定位一个一流的品牌请的老师是二流的,给的钱是三流的。品牌化管理还包括比如这次搞院庆,就是品牌化管理的一个部分。品牌绝对不是靠广告,大量的是靠你的公关实践。品牌化管理要有一系列配套措施,领导、机制、制度,包括评价标准。

  第三个是品牌化发展。我们应该有一个这样的概念,要靠着这个品牌做大。中欧是不是品牌好了考的人才多?中欧开始的时候品牌不好,借着交大的房子上课,就靠推销队伍,一家家上门去推销。但中欧一开始品牌的意识就非常强烈。

更多专题
大所“走出去”中小所抱团也可“走出去”

在业界人士看来,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并不是只有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实现的,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联盟的...

贵州非煤矿山加大安全监管执法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更要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