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经济地理效应汇聚
综上所述,沪苏浙皖已经浮现出一个经济一体化程度全面加深的超级经济区。在此基础上,基于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和若干经济地理效应的累积和强化,我们判断:未来,沪苏浙皖经济区将成为规模最大、纵深更广、功能高端的世界超级经济区。
第一是中心地理效应。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将区域和国家的空间体系表述为若干等级的中心地与外围腹地之间的关系。中心地呈现出层级有序的等级体系,一般认为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腹地的大小,且等级越高、数量越少、规模越大。放眼全球,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伴随着中心区域的崛起,国家的崛起与中心区域的崛起是相辅相成的,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为中心的几大超级经济区依托美国、欧洲、日本这样的发达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区域。中国经济规模将于2020年前后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已经成为普遍共识,这也意味着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依托中国经济的广阔腹地,有条件跻身世界超级经济区之列。
第二是交通经济效应。交通方式的高速化、网络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区域经济格局。改革开放初期,长三角只能依托沪宁合、沪杭甬两条铁路支撑起传统的“Z”字形结构,如今以交通改善为支撑已经开始向苏北、浙南、皖江地区纵深扩展。随着高铁规划的不断落实,至2020年长三角将形成覆盖沪苏浙皖的高速化、网络化交通体系,并通过正向的集聚效应与反向的溢出效应进一步促进区域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区域结构更加平衡。
第三是规模经济效应。规模报酬递增是空间经济理论的基础,区域与城市发展的任何理论都取决于规模报酬递增,地理集中的过程必然涉及某种形式的规模效应。在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时期,长三角的规模效应不断增强,以沪苏浙皖一市三省来看,国土面积占到全国3.58%,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国的20.8%,2010年达到24.7%。从国际比较来看,长三角的人口规模与区域面积也已超越了大纽约、大东京、大巴黎、大伦敦等几大世界顶级经济区,规模优势明显。随着规模效应的循环累积和自我强化作用,沪苏浙皖超级经济区必将进一步扩大经济规模、提升功能层次,预计到2020年将基本形成全球规模最大、能级较高的世界超级经济区。
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构想
沪苏浙皖超级经济区的形成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这一超级经济区作为我国各大区域战略的交汇枢纽,对内能够优化长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三大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各大板块的互补互动、互联互通,带动陆海全域发展;对外能够带动“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参与全球合作与国际分工,促进全球发展和繁荣;最终有力支撑“两个百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奋斗目标的实现。
我们建议,顺应这一客观趋势,按照“北进南优、西联东拓、中扩提”的空间布局原则,引导长三角向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的纵深方向发展,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扇形空间结构。
北进:北翼向江北挺进,构建以南京、南通、连云港(徐州)为支点的新型北三角,将扬州建成江北苏州、将泰州建成江北无锡、将连云港建成江北宁波,形成多对“双子城”,实现跨江发展,转变长三角“南强北弱”的不平衡格局。南优:南翼进一步优化提升浙东沿海,构建以杭州、宁波、温州为支点的新型南三角,加快这一区域的质量提升和功能优化。
西联:西翼在联动南京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的基础上,构建以南京、合肥、芜湖(蚌埠)为支点的新型西三角,完善大长三角的西部城市体系。
东拓:向东开拓更广的海洋战略空间,统筹陆海,由陆域向海域纵深发展,逐步形成“四海一洋多岛”的海洋开发格局,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
中扩提:进一步做大做强区域中心,扩大其空间纵深,提升其功能定位。要克服上海的空间瓶颈,充分发挥其经济外溢效应,就必须开拓更加广阔的战略空间。在现有的行政区划之下,提升南通的战略定位,将其建成“江北上海”,并依托通州湾新区迅速打造战略制高点,与浦东新区形成联动,形成两岸对称的超级中心,支撑这一超级经济区的发展。
建设沪苏浙皖超级经济区的
基本对策
虽然更大范围的长三角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战略与规划相对滞后;空间瓶颈制约经济外溢,城市病日益凸显;利益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公共治理体系严重缺失;产业集群程度与创新能力不足;基础设施体系缺乏协调,衔接不够等。为此,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妥善解决以上问题,进一步做好战略规划、改进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治理、优化产业体系、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制定促进区域合作的战略规划。坚持规划引领,制定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发展的战略规划。确定区域发展的目标、定位、范围、层次,明确各城市的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确定长三角经济区在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领域展开合作的战略框架。
完善平衡各方利益的协调机制。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均存在合作和竞争的双重关系,应搭建磋商平台,建立“讨价还价”的协调机制。不论大小、强弱、行政级别,均按照等价交易原则,就成本支出、损失补偿、权益让渡、收益分配等进行协商,实现多方共赢。
建立深化区域一体的公共治理体系。建立跨区域的领导和协调机构,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实现从地方政府的单一型治理到区域整体的网络化治理。区域内政府、企业及其他主体,都应纳入统一的区域治理体系之中,按照“责权对称”的公平原则,履行义务,分享收益。
培育提升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突破地方行政分割,通过差异化功能定位优化各地产业布局,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加强产业链协同水平,通过创新战略和人才战略实现要素高级化、产业高端化和集群高度化,提升在全球化生产网络中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优势。
构建支撑全域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空港、海港、铁路、公路、通讯、通信等多位一体、无缝对接的“网络化、枢纽型、多节点”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全域范围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支撑长三角超级经济区的全覆盖、一体化发展。(据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