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企业家访谈>> 正文

用“情满旅途”打造服务行业创奇

企业报道  2014-07-16 21:15:00 阅读:
核心提示:他根据服务行业实际,以创建“情满旅途”为切入点,以文化力启动经济力,构建了以“情”为核心的具有交运特色的“123451”企业文化体系和“主+多+群”的文化管理模式,推动了企业从传统经营向品牌经营、再向文化经营的过渡

  他根据服务行业实际,以创建“情满旅途”为切入点,以文化力启动经济力,构建了以“情”为核心的具有交运特色的“123451”企业文化体系和“主+多+群”的文化管理模式,推动了企业从传统经营向品牌经营、再向文化经营的过渡,树立了文化、品牌、管理三位一体的先进管理思想,促进了企业的全面发展。

  他创建的服务文化发展模式被评为全国企业文化研究成果奖和实践创新奖。

  他创建的中国道路运输业第一个注册服务商标——“情满旅途”,先后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和全国用户满意服务,2003年被评为改革开放20年感动青岛的十件大事之一。

  他根据青岛市港口优势和经济西移的战略,建设了全国最大的青岛前湾国际物流工业园。

  他按照主要服务产品和服务对象打造了交运心心相连的文化链和环环相扣的管理链,使集团总部由原先的单一型企业机关成为集企业战略决策、资本运作、投资管理、文化整合于一体的现代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并于2006年实施了总裁领导下的部长负责制的扁平化管理模式,被称作敢于试水的“交运模式”。

  他,就是青岛交运集团总裁、党委书记赵迎春。

  赵迎春始终在探索:用什么样的东西能够唤醒大家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争先恐后地投身到企业发展与市场竞争中来?员工与企业完美结合、企业与市场完美结合的那个最佳支点究竟在哪里?

  答案,他似乎已经找到了;但是,又好像永远都没有找到。因为市场永远在变化,人们的情感永远在流淌,变是惟一的不变是对他所面对的这个市场、所领导的这群人、所服务的这群客户永恒不变的一个真理。

  他无法将某一个瞬间凝固,无法将某一段感情停止,因此也就无法找到一个永恒的答案。但是,他知道,只要是照着“情”的方向去努力、按照“情”的道理去运行,目标就不会错。

  惟有不断地变革、创新,在不断地否定、重塑、再否定的螺旋式发展的过程当中,去探寻那个“玄之又玄”的真理。

  抓住企业经营的“命根”

  名牌是什么?经济学家周其仁下的一个简单定义是:“名牌本质上是要消除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品质的忧虑,是一种人们在商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供需双方识别产品和服务品质成本最低的办法。”因为消费者面对诸多产品难以抉择,不可能一一试用,能以较高品质保证来降低他们对产品“考核费用”的名牌,才由此应需而生。换言之,只有能给消费者带来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才能称为名牌。

  在与员工交流的时候,赵迎春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今天的形象就是明天的市场。品牌就是企业的市场形象,而企业的市场形象又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因此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品牌,用心经营自己的品牌大家庭,用品牌的凝聚力、影响力去赢取未来。

  这番话,与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对品牌作用的理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张瑞敏说,名牌简单地说就是“命牌”,名牌只代表今天,并不代表明天。名牌是靠天天盯住市场努力保持的。

  两个视品牌为生命,以品牌经营作为自己经营之道的企业家,一个经营着产品品牌,一个经营着服务品牌,他们在各自的行业内都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他们所踏过的足迹,深深印证了一个城市名牌发展、名牌群崛起的轨迹,并用各自的努力发展着民族工业品牌、服务品牌的创新之路。

  赵迎春说,“情满旅途”这个服务品牌是在市场竞争的推动下主动迎接挑战而诞生的。实际上青岛交运集团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探路的过程,它在不断寻找着超越竞争对手、超越自我、刚健自新的发展方法。这个方法,既要满足于自己发展进步的需要,又要符合社会历史的规律,走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之路,这条路对于青岛交运集团来说就是品牌之路。

  回首交运发展10年,赵迎春认为品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不断地找路的过程当中不断修改、完善的一个过程。这条路同样布满了陷阱、危机,需要不断地调整自我,不断地披荆斩棘达到目标。

  而这个目标,就是“情”,它既是交运之路的起点,也是终点,更布满了“情满旅途”的每个过程,并在过程当中焕发着无穷的魅力和吸引力,是青岛交运集团品牌经营的魂。

  赵迎春说:交运发展之路不是坦途一条,而是拐来拐去。但是通过探索,我们悟出一个从起点到达终点的捷径,那就是人与人之间接触最根本性的东西,唯“情”而已。无论什么事,在“情”这个目标引领下去进行,就不会偏离方向;照着“情”走,怎么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都不过分。因此青岛交运集团提出以“情”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突出一个“情”字大做文章。以情感人,以心换心,做到情满家庭、情满企业、情满社会,使职工满怀亲情、车站充满温情、旅途撒满深情。

  有了这个目标后,下一步就开始研究怎么样发挥“情”?怎么能找到“情”与“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赵迎春认为,其实这也是一条路,只不过是一条“心路”,这条“心路”走对了,顾客的心就和我们连接起来了,你的“情”自然而然就会得到市场的回应。

  心路对了,一切就都对了。当“情满旅途”服务品牌找到了用“真心、真情”去贯穿、沟通的心路,并确立了以“情”为核心的品牌文化时,它在市场中不仅站住了,而且站得丰姿绰约。这个全国首个以文化理念注册的服务商标,因为情感化的文化注入而具有了人格化、品格化的魅力,形成了用情感凝聚的企业内循环圈和外循环圈,并不断产生品牌影响的“晕轮效应”,塑造了企业的品牌增长极。

  情感成功模式不能照搬

  1995年的“情满旅途联手大行动”活动的举行,是青岛交运集团品牌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就是以“情满旅途联手大行动”为引爆点,青岛交运集团在全国交通行业内引发了一场“提升服务质量、推进情感式服务”的服务质量大变革。“情满旅途联手大行动”一提出就由青岛一地一企扩展到全国50余家客运站点,成为全国公路行业的共同行动,并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后,随着“情满旅途”情感服务商标的注册以及其品牌影响力的节节攀升,拉开了青岛市“创服务名牌、树青岛形象”的序幕。青岛交运集团的“品牌、文化、管理”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成为先进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创新模式被推广学习。

  面对这些荣誉和肯定以及随之而来的参观学习和大批量的交运品牌运作模式的复制和推广,赵迎春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情满旅途”品牌可以说是在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横坐标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飞跃的纵坐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乘势而起的。这些,可以说是“情满旅途”服务品牌诞生的历史背景。

  他说,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有的是“无形”的,它内化为企业文化,外化为品牌。它的产生过程,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乃至情感因素的条件聚合下应运而生的。或者说,品牌的诞生是一定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产物。企业需要找到那个需求点,在当发而未发之时,适时地引爆那个需求点,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为需求找到概念代表——品牌,为品牌注入“随市场而动、应需求而变”的活力因素,品牌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从这个角度讲,企业的成功模式是不可复制的,品牌的成功模式更是不可复制的,而是有自己的独特性。聪明的学习者只能通过“创造性地复制”,去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而不是照搬。

  “拱”出来的情感品牌

  回忆起“情满旅途”品牌诞生、成长的背景,赵迎春用了一个“拱”字。他说,青岛交运集团通过品牌经营的模式,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完全是在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当中不断探索出来的。做企业要有蚯蚓一样的执著的“拱”的精神。蚯蚓在土地里潜行,根本无法预测前面是否有障碍物,哪个方向是可行的,哪个方向是不可行的。但它有一种“拱”土不止的精神,靠自己的实践去判断,遇到了硬物就调整方向,转个角度再前进,结果到最后,反而是这个柔韧的东西攻克了坚硬的东西,成了胜者。

  1995年交通运输行业的竞争刚刚放开时,青岛市长途客运车增势迅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有专业运输企业陷入重重包围之中。与个体户的新车、热情的服务方式(当然是在利益驱动下的热情)相比,国有客运公司因为多年没有资金注入,车破、人瘦(工资低),队伍没有工作积极性,自然是“一摧就倒”,经济效益出现了明显下滑的趋势。这是令整个交通运输行业上上下下都感到头疼和危机的事情。“下一步该怎么办”——生存问题成为摆在每个管理者面前的头等大事。

  为了调动职工队伍的积极性,赵迎春带领他的班子想了很多办法。他觉得,员工积极性不高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观念没有及时转变的问题。国有企业的员工习惯了计划经济时代分配、供给的模式,对市场竞争没有概念,所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首先要从转变观念开始。这就需要找到一种东西,打破那种沉闷的局面,唤醒大家的竞争意识。找到了这个朦胧的方向,赵迎春开始在当时的客运公司内部发动全员大讨论,让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献计献策,找方法。

  就在全公司总动员找方法的时候,赵迎春参加了市里面组织的一个“吃住行游购联手大行动”,3天3夜,别人参加完了都各自回到岗位上开始新的工作了,他却从这次活动中琢磨出了新创意。

  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他觉得“吃住行游购联手大行动”的创意很好,但内容不够丰富,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通过一个活动把各个单位的人联系在一起,大家各自有各自的利益,认识程度各不相同,所以很难连接在一起。

  但客运公司就不一样了,它的生产环节是站——车——站的形式,车队派出车来进行运输,车站进行卖票,车从此站到彼站完成了一个生产环节,由客运公司进行协调管理。客运公司与车、站之间本来应该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但是却被人为地分割了,变成了互相不联系的三个管理单位,造成管理成本高、沟通难,运输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如果通过一个联手大行动,将为顾客服务的三方完美衔接起来,实行生产环节联手,让大家从单独的服务单位变成统一的协作单位,不就可以共同为顾客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了吗?

  变成一个拳头

  “情满旅途联手大行动”最初的创意就是完成一次企业内部生产链的流程再造管理,用团队统一的服务增强竞争力,把一盘散沙凝聚成一个拳头,共同应对个体户竞争。

  似乎连赵迎春也没有想到,这个企业内部生产链的流程再造管理会具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一经推出,不但在青岛交通运输系统形成了一条链,所有的车队在“情满旅途”的旗帜下形成整体运营,创造了国有交通运输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而且一发而不可收,迅速地在全国的交通运输行业中蔓延开来,变成了“情满旅途”全国联手大行动。通过这一活动的启动,彻底改变了老国有运输企业落后的市场形象,通过“满意在车站、称心在旅途”的承诺,直接面向市场,接受群众监督,真情融化了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坚冰,使全国的客运市场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情满旅途联手大行动”一开始就是一次面对市场竞争的探索,而且找到了“情感沟通”这样以柔克刚的法宝,不与竞争对手拼价格,而是内向自省,进行企业服务品质、员工服务情感的内部洒扫,通过进行内部管理的升华,找到与市场连接的“情”的契合点,反而成就了市场未来。

  “情满旅途”服务品牌体系的建设源于对交运所处行业生存的深刻理性思考:

  其一,从产品性质来说,服务业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式劳动,它的“生产”过程与制造业产品生产的过程有本质不同。相比制造业流水线整齐划一的人员构成和产品生成,服务业所提供的产品是无形的,具有不可定义性和个性。比如,具体的制造业产品是集体合作的结果,在制造流程中,每个人只需按照程序完成某一个特定的工序就可以了;而服务业的产品“生产”却是每一个个体员工都要参与完成的具体过程,每一次服务就是一次个性化的创造,很难进行理性的量化界定。

  其二,从质量控制来说,具体有形的制造业产品在交到消费者手中之前要层层过关检验,以降低其差错率;而服务业的产品直接在消费者与服务人员的接触中产生,无法进行层层把关,这就对服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且强调细节制胜。

  最后,服务业人员众多、动态性强的特点,也造成管理难度大。因此,这样的行业特点更需要深具号召力和认同感的企业文化来进行精神凝聚。

  “情满旅途”服务品牌正是通过这种“推己及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仁爱”道德情感的凝聚,突出了“情”的核心,建立起员工对企业倾注深情、对顾客满怀亲情、对社会奉献真情的人与企业相和谐、人与社会相和谐的和谐境界。

  搞企业文化要不断地“挖井”

  现代企业对品牌的追求推崇达到了极致,不惜重金进行包装、宣传、推广,但品牌并非无源之水,内在的企业文化才是造就并不断推动品牌前进的源头。而青岛交运集团的“情满旅途”服务品牌,正是因为植根于丰富的交运企业文化中,获得了巨大的成长潜力。

  赵迎春这样理解企业文化:它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不仅是效益好的企业要搞企业文化,越困难的企业越要搞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是品牌的包装盒,而是品牌的催化剂;企业文化不是新的控制手段而是打开员工心门的钥匙。赵迎春认为,企业文化的意义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员工的潜能,对企业而言,这样的企业文化是其源源不断的生命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如果把“情满旅途”品牌体系比喻成一座品牌宝塔,那么“情满旅途”在塔尖,中间是特色服务,塔基的部分则是品牌员工。交运人认为,品牌员工是这座品牌宝塔的基础,所以,以“情满旅途”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的建设的不断完善、成长,靠的就是品牌员工的表现,他们是“情满旅途”服务品牌的根。

  企业文化怎样有效挖掘员工的潜能?赵迎春非常喜欢用一个故事来说明问题:

  在西安出土的兵马俑,神态和服饰并无太大的差异,但是在衣服边边角角等不起眼的地方却都刻有特别的小标记,专家认为这些标记是当时雕刻这些兵马俑的雕刻者留下的。人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每个人从其本能来讲都以自己的劳动为荣,留下这些标记就是为了表明这是我的劳动,尽管这些兵马俑被深埋在地下不知是否会被后人所看到,但劳动者依然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自豪。现代社会的生产分工越来越细,人在劳动过程中考核的是指标和业绩,看不到自己直接的劳动成果,劳动的自豪感被无形中削弱了。看不到自己劳动的价值,尽管会因为完成了指标而得到物质上的奖励,但精神上的满足感找不到了。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让每个人找到自己劳动的价值所在,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挖井的事业,挖掘出人劳动的自豪感和工作的潜能,这种企业文化符合人的本性,达到了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人企合一。

  “智慧之井”显力

  而青岛交运集团的“主+多+群”的品牌经营模式,群策群力,能够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这样的品牌经营模式激发了每一个层面的劳动自豪感,特色服务、品牌员工层出不穷。

  就如杰克·韦尔奇所言:“从人类灵魂深处流出的创造力永无止境,你所要做的就是挖掘这口智慧之井。”在青岛交运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创新是永不停止的追求,但更可贵的是,交运集团的企业文化每一次创新与发展,都是自下而上、由基层职工积极参与的,可以说无不体现了群策群力。

  从经营板块看,为了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做好细节服务,青岛交运集团根据市场细分的原理,指导、扶持每一个企业单位创建了“情满旅途”特色服务,这可以说是在“情满旅途”服务品牌下的特色延伸;在员工层面,交运集团的每一个不同的岗位都有着鲜明的服务特性,于是集团建立了品牌员工管理体系,在不同的工作岗位选树品牌员工典型。

  在这种企业文化的感召下,“智慧之井”的巨大张力开始显现:

  一批品牌员工成长起来:青岛长途汽车站的迎门服务班班长苏学芬和以她的名字总结提炼的“苏学芬工作法”,她带领迎门班的姐妹们立足一个“情”字,规范服务,热情周到,熟练掌握了一套“三听、六看、一分析”服务技能;在城市出租行业的排头兵“敬老车”中选树了驾驶员李学铭,他是青岛交运汽车租赁公司“敬老车”活动的倡议者,也是第一个报名者,在他的带领下,先后有58部出租车贴上了“敬老车”标志,自觉开展敬老义运活动;在长途客运“阳光快车”中选树了驾驶员宫瑛,他是快车公司济青班线高档客车驾驶员,从事驾驶工作26年,安全行驶里程达124万公里,他所驾驶的班车被评为集团“情满旅途示范车”,他结合多年的行车经验,总结了一套遵守“谨”、克服“燥”、遇事“忍”、得理“让”的工作方法;在集团陆海国际物流场站工作的李涛,他操作的箱量占陆海场站全年出口箱量的20%多,航线占全年的30%多。

  不怕路远

  从下而上发展而来并且有效渗透到每一个员工个体的企业文化成为交运的核心,真正成为打开员工心门的金钥匙而非管理的枷锁,因此爆发出“智慧之井”的巨大张力。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经济正在从英雄式机会驱动时代向职业化战略驱动时代过渡,而这将加快产生真正的企业文化。从本质上讲,企业文化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没有可以到处套用的固定模式,是一种文化氛围、价值观念、精神力量、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让交运集团的企业文化、企业哲学像“水”和“空气”那般不可缺少——当以“情满旅途”为核心的“123451”企业文化体系深深地延伸到企业的每一个细枝末节的时候,青岛交运集团也就迎来了品牌文化的“春色满园”。

  而这,对交运品牌文化的拓路者和急先锋赵迎春来说,已有的辉煌早已成为过去。

  依托交运文化和“情满旅途”品牌优势,青岛交运集团在赵迎春的带领下正在构建以客运旅游、现代物流和汽车服务三大板块为主体的经营格局,并在“情满旅途”服务品牌创建10周年之际确立了集团发展的基本定位:1995年—2004年,以创建“情满旅途”品牌为标志,集团走过了品牌创建的第一个十年;2005年—2014年,集团第二个十年要推进做大、做强、做优,以“情满旅途”品牌走向国际为标志,实现品牌扩张;2015年—2024年,集团第三个十年要推进国际化战略,以“情满旅途”品牌跻身国际名牌行列为标志,实现品牌集群。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对于在变易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出新制胜的企业家来讲,过去的成绩永远是沙滩上的脚印,他们永远在追逐下一个新的挑战。

  是的,只要找对了路,就不怕路远。

更多专题
吃了回头草依旧是好马

当时,任正非出台了一个“内部创业政策”,希望借此解决此前几年的过度招聘囤积了太多冗员、严重影响效率和...

鞍钢经验带来的启示

鞍钢是我国钢铁工业的摇篮,为共和国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1994年的鞍钢却陷入了极端的困境,技术装备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