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州钢铁厂是湖州市的一家老牌国有企业,30年的雨雪风霜曾使它载满荣誉,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过较大贡献。但面对新的挑战,湖州钢铁厂这个浙江省湖州市工业企业中的“巨人”,由于其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下的“三靠”型企业(建厂靠批准、生存靠政策、经营靠银行),终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浪潮,3年连续亏损达上千万元。“巨人”能否有力量再举改革之剑?湖州市政府召开专门协调会议,认为破产是惟一的出路,湖州市政府要求通过规范破产达到企业彻底改制。湖州钢铁厂实施破产的消息传出后,湖州市的两家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透露了收购湖钢部分资产的意向,其中一家就是浙江久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华社对这件事发表了长篇述评:“阵痛之后的喜悦——一家老国有企业‘破一建二’的启示”。5年过去了,今天笔者走进湖州久立特钢有限公司,不仅仅是对历史进行一次单纯的回顾,还将给予正在进行全球经济一体化接轨的国有企业改制带来深刻的启示。
引 子
解读“菰城”,是四季皆宜的。
太湖的烟波浩淼,天目的苍山竹海,都引领着清澄的灵魂使人心旷神怡。湖州是中国环太湖地区惟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是国务院确定的接轨浦东“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4个重点城市之一。它地处浙江北部,东临上海,南接杭州,西近南京,北与苏州、无锡隔太湖相望。
其实,真正的清澄不是初始的简单,而是繁多过后的明了。就如走过千年的湖州是因为有过历史的沉淀和洗礼才有动人的冰清玉洁一样。
正如公元前333年楚春申君最初建制“菰城”(今湖州)的寄语一样,湖州是一个充满荣誉的地方。然而,黑土地的沉静和太湖的安详似乎很难想象这座“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物之邦”和现代城市已有的和该有的繁华。国内大型不锈钢长材精品基地——“久立特钢”,厂区的整洁明净超乎想象,它所包蕴的科技含量超乎想象,而更难想象的是它的沉静与秩序;甚至面对“久立特钢”的领头人——总经理高兴江,就如面对一个儒雅的学者、一个超逸的行业专家,平实而睿智。
然而,惊心动魄却意义深远的机制改革也发生在这里。
那与旧体制决裂的利剑是如何铸就和出手的?
传说古代巧匠干将莫邪就在湖州境内的莫干山上星夜铸剑、炉火纯青。暗红色的宝剑与漆黑的天幕上的寒星遥遥相对,那是一幕神秘而奇异的景象。
那炉火中的铁血该是这世间最夺目的色彩吧?!
回首篇 寻梅问剑
当湖钢的命运如岩石般沉落,职工的心灵如被夜色袭染,出路何在?而久立人却听见荆棘鸟的歌唱。红色的血喉滴落成黑夜里雪地上灿烂的红梅。
在弃绝中,一切纯净皆被锻造。剑之锋刃由此磨砺。
一、无奈的选择
1998年4月,正是江南水乡采藕的时节。但对于湖州市老牌国有企业——湖州钢铁厂来讲,这是一个无奈的时节。因为它最终被湖州市政府通过破产方案,也意味着湖钢完成了它30多年的历史使命。
湖钢是一家典型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企业长期以来形成一个内部“小社会”。对内,职工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终身全包,到1992年底,企业职工总数为2712人,全年仅工资福利支出就高达3000万元以上。对外,企业承担着周边十多家单位和几百户村民的用水、供电、乘车,村民用的每一度电、每一吨水,都由企业支出,企业成了“衣食父母”。
而这个“衣食父母”却沿用70年代的工艺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产量低。最好一年利税仅2000多万元,只相当于全年工资福利性支出的2/3。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主要依靠政府的照顾优惠、降低电价、减税让利、指令贷款等倾斜性政策生存。建厂前10年,每年亏损100多万元,全由政府补贴,成了典型的“三靠企业”,即建厂靠批准,政府是老板;生存靠政策,亏损照运转;经营靠银行,有事找市长。
从1996年—1998年3年间,湖钢这个发育不成熟的“巨人”累计亏损达8000多万元,债台高筑,到1998年2月底,总负债已达1.49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115%。
为了走出困境,省、市有关领导使出浑身解数:狠抓管理、生产自救、引进外来资金对湖钢进行重组。他们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太钢、包钢、首钢、鞍钢、杭钢……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一家企业愿意背上这个沉重的包袱。
在这种扭亏无望、到期债务难以偿还的情况下,湖钢只有破产这一条路可以走,尽管在当时那是大多数人无奈的选择。
二、市场的选择
湖州市的工业企业“巨人”湖钢破产了,真的破产了。
一家资产过亿、职工过千的国有大型企业就这样实现了彻底破产,关门走人,而这在当时的浙江省是非常罕见的。
湖州市政府对于湖钢的改革确定了一个指导思想:市场经济下的结构重组不能再沿用计划经济下的“拉郎配”,这次改革必须是市场的选择。
市场的选择把久立集团和湖钢的改革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当时的久立集团要把这次重组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机遇,使自身的产业得到升级,在产业的战略性调整中抢占到制高点。
1999年4月9日,久立集团正式签订了收购协议。自此,久立集团和湖州另外一家知名企业分别收购了原湖钢的部分资产。次年,湖州久立特钢有限公司成立,高兴江任总经理,并接受了原湖钢特钢厂的220亩土地及厂房设备、500名下岗工人和654名离退休人员。
走访中,总经理高兴江对收购前去湖钢的考察还记忆犹新:在车间里,一套新的、完整的不锈钢成套生产线静静地搁置着。这是湖钢新建的一套先进生产线,但它所生产的特种钢产量仅占湖钢总产量的一小部分。高兴江当时就暗下决心,要让这条沉睡的生产线重新启动。
久立集团董事长周志江也在笔者走访中讲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知道乡镇企业重组国有企业跨度极大,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的差异,必然会导致这样那样的碰撞,但我们坚信,只要深化改革、只要企业发展了、职工收入增加了,一切碰撞才会迎刃而解。”
事实证明,碰撞之激烈,也许超过了改革者的设想,这一番话,也指出了惟一能够消除这些碰撞的办法:深化改革。
而这深化改革的重担就压在了一个人身上,他就是行伍出身,在久立集团从普通员工干起,从班长、科长、副厂长一直做到总经理的高兴江。
这是挑战!高兴江从来就喜欢直面挑战!
对他来说,人生的考验无处不在。有时候,是直接劳其筋骨,苦其心智;有时,则是平静表象之下的狂风暴雨、雷霆万钧!
就有如现在面对449名职工的目光,那是一种殷殷之情。
高兴江感觉到眼睛湿润了。
落泪是金。
蚌泪还珠是一种结晶,更是一种报答。
泪水化作铁水,淬成一柄锋利的人生之剑。
改革篇 无情砺剑
多情自古寄语无情处。“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的大幅宣传语醒目地写在原湖钢的厂房上。真理的结构往往是简洁而残酷的,但用真理解决问题和真理的发现过程一样不简单。面对原湖钢人无奈的眼神,高兴江眼中闪动着的分明是责任!
走过的路太多太久,身上的盔甲必然成为前进的负担。但是那一路的风尘和坎坷已使得这身盔甲与血肉紧密相联。
利剑,如何剥脱这身已与血肉相联的盔甲?又如何为他披上新装?
据说只有无情的剑客,才能使手中的剑充满无坚不摧的剑气,所向披靡。如此才能不败于江湖。
高兴江却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多情剑客无情剑!
高兴江常说:要做一名对国家、社会、人民负责的企业家。自己只有把“久立特钢”做好了,才是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原湖钢职工负责。
一、改革第一剑
高兴江改革的第一剑便挥向了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企业劳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
这一剑很多人落了泪。
那是离退人的泪,惜别;
那是留下人的泪,感动;
那是高兴江的泪,坚决。
在“久立特钢”,有一件事至今让原湖钢的职工感到震动:一位搞统计的大学生因为不适应新企业,被“下放”到车间。干部也要能上能下,这是原湖钢职工做梦也想不到的。
做惯了“国老大”、吃惯了“大锅饭”的原湖钢职工对“久立特钢”的前景将信将疑,更不适应乡镇企业的分配制度、用人制度,所以一些职工经常会有一些情绪和怨气。面对这一切,高兴江和“久立特钢”的其他管理者始终没打“退堂鼓”,他们一方面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以改革来推动企业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竞争的新机制;另一方面,高兴江始终采取人情化管理,以积极的方式与职工沟通,而且还经常教育公司的其他高层、中层干部,对职工的心理教育一定要进行“换位思考”,要有耐心,尽量为他们多想想,一定不要出现言辞上的过激行为。
“久立特钢”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改革劳动人事制度上,规定:凡是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得到大部分职工的认可才能上岗。在分配制度上: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了计件工资制,与产品的产量、质量挂钩,多劳多得,彻底打破“大锅饭”。
到年底,按照改革后的分配方案,职工们年平均收入超过了万元。职工们都服气了,积极性当然也更加高了。一位在原湖钢工作了18年的老职工说:“以前,总以为改革就是砸我们的饭碗,老是害怕改革。现在,知道改革是奖勤罚懒,只要我们努力,就能过上好日子。”
高兴江听了后由衷的笑了。但每每想起这段每天给职工做思想工作到深夜、到喉咙沙哑,他的双目还是噙满了泪水。这一切都值,职工们都理解了,职工们都过上好日子了!
无情之剑原来最多情!
二、改革第二剑
2001年9月7日上午。
湖州久立特钢有限公司举行成立一周年暨二号炉技改竣工投产典礼。浙江省副省长叶荣宝,湖州市市长黄坤明、副市长黄萌及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典礼并为电炉投产点火。
10时整,副省长叶荣宝按下了年产4万吨的2号电炉启动钮,顿时熊熊炉火映红了整个车间。这次点火的成功就意味着“久立特钢”形成了2座20吨电炉配、一个20吨AOD氩氧精练炉双联生产的格局。
在随后的省领导致辞中,充分肯定了“久立特钢”这两年来坚定不移的改革成果:不仅盘活了资产,更重要的是带入了新的机制和新的经营理念,从而使企业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湖州市企业改革的路子是正确的,企业重组的效果是明显的。
在走访中,高兴江每每向我们说到年轻的“久立特钢”的一个个变化、一个个飞跃,就像在给我们讲他的孩子,孩子的变化、孩子的成长……
的确,这些年,高兴江与“久立特钢”一起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征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久立特钢”的每一个变化都是高兴江和广大干部职工亲自参与的。他对“久立特钢”、对久立特钢人充满了感情。
早在1999年“久立特钢”刚刚组建时,除了在创新机制、加强管理的同时,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产品结构的调整上,依靠集团的产品、资金、销售优势和原湖钢的设备、熟练职工优势,彻底淘汰了普通碳钢生产,走上了发展特钢之路,炼起了不锈钢。
不锈钢耐高温、耐腐蚀,在工业、民用等领域应用前景广泛,但其科技含量高,在国内一直属短缺产品,而且世界平均消费量为人均2.6公斤,在发达国家已达14—15公斤,但在国内人均消费量才接近1.5公斤,并且仍有近70%的消费依靠进口。
巨大的差距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根据科学分析和自身实际,高兴江对做好这篇“钢”文章一直充满了信心,改革之剑也会更快、更准。
“久立特钢”的一切技改都是围绕“把‘久立特钢’建设成为‘四位一体’的不锈钢长形材产品基地”来实行的。
第一步:建设2号电炉。在2号电炉投产后,与1号炉形成两座电炉对一座AOD精练炉冶炼。生产节奏匹配,缩短了冶炼时间,大幅度提高炼钢生产能力,使目前炼钢年生产能力可达8万—10万吨。
第二步:改造修复水平连铸机。把一部分不锈钢水浇注成连铸坯,提高不锈钢质量和成材率。2002年经过半年的奋战,改造和修复了从德国进口的水平连铸机,实现了部分不锈钢水浇成连铸坯。
第三步:对两座电炉增设烟气除尘罩和净化系统。提高除尘效果,改善并保护了周边环境。
第四步:建设不锈钢棒线材连轧厂,真正实现电炉冶炼——AOD氩氧炉精炼——连铸——连轧的“四位一体”短流程生产线,提高了产品质量。不锈钢连轧厂建立后的生产能力可达到20万吨棒材、线材和管坯,产品精度和质量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连轧厂不仅可以把本公司生产的不锈钢全部加工外,而且可以为其他企业加工产品。结束了浙江这个不锈钢生产和消费大省没有一个能生产高质量棒材、线材和管坯的不锈钢连轧厂的时代。
“久立特钢”的这几项技改投资和连轧厂的建设总投资超过1.2亿元人民币。
至此,高兴江已不仅是一位技术精专、性情耿介、出类拔萃的行业专家,更完成了一个优秀企业家的磨砺和塑造。
如果说改革的第一剑使人看到了希望,那么改革的第二剑已让人看到了辉煌。
改革的第三剑、第四剑……高兴江分明已经擎在手中,它将挥向何处,我们都将拭目以待。
对于高兴江和“久立特钢”来说,改革没有回头路。
如今,已经挺立市场潮头的高兴江知道,要走的路还很长。
一身正气、一颗忠心,大气浑成一曲砺剑者的豪歌。
伟略篇 长风论剑
万里英雄路,论剑豪情处。无论是创业时期的“久立特钢”,还是实力雄厚的集团企业,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每一个久立特钢人都为它的壮丽倾情奉献着汗水、心血和智慧。
瞬间的定格总是将镜头闪回历史,印证今天,拉向未来。
在“久立特钢”的走访过程中,一位销售经理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无锡的腾跃特种钢管厂向公司发来1000吨不锈钢管坯的定单。“久立特钢”上下多少有些意外。这是一家一个月前才有业务交往的老牌钢管企业,以往每次要货都在100吨左右,怎么这次要了这么多?“腾跃”老总的回答是:“你们的实力吸引了我们的业务重心向这里转移。”
其实,“久立特钢”像这样的意外已是很多很多了。
在这一次一次意外的惊喜中,今天的“久立特钢”已经成为我国不锈钢长形材基地,规模产量属省内第一、国内第二、世界第十。2002年,“久立特钢”年产特钢4.8万吨,产品有十余个品种,规格也多达200多个,公司年销售收入4亿多元,创利税3038万元,比2001年分别增长了64.6%和57.5%,资产保值率达110%,资产负债率54.7%,产品产销率和货款回收率达100%。
到2003年底,“久立特钢”不锈钢产量达6.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实现利税5500万元。
面对这几年以几何数增长的速度,高兴江眼中流露出的依旧是一如既往的平静。他说:“‘久立特钢’这几年来发展的确实不错。但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这是与各级政府领导、久立集团领导和广大职工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久立特钢’是刚刚学会了走路,我要让它‘跑’起来。在发展的道路上,‘久立特钢’要走得更远一些,什么时候都不能迷恋鲜花与掌声……”
在高兴江的办公桌上,我们看到了一份“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久立特钢’的进一步发展目标”的规划,高兴江解释道:“到今年年底,连轧厂全面投产后,年生产能力可达20万吨,甚至更高。因此,连轧厂除了满足本公司目前的生产需求以外,尚有很大的富余能力,因此,必须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要进一步提高炼钢生产能力。”
经过分析,“久立特钢”将进一步把发展目标初步定为:
第一步:将现有的不锈钢厂进行改造,更换2座电炉变压器,增大变压器容量,缩短炼钢时间,提高产量。同时,需增建2台20吨电炉、1台20吨AOD精练炉和弧型连铸机等。经过这样的改造后,公司不锈钢炼钢能力可以提高到15万吨/年。
第二步:新建一座合金钢炼钢厂。这座合金钢炼钢厂年产16万吨优特合金钢,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轴承钢、易切削钢、冷镦钢、合结钢、碳结钢和低合金钢等,以适应国家和浙江省经济发展对高质量钢材的需求。
据介绍,上述规划改革和新建设投资又需投资1亿多元人民币。
用高兴江的话说:企业做大做强必须要有大手笔!
是啊,今天当你走进“久立特钢”,要是没有人告诉你,谁也不会相信这座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工厂就是原来湖州市政府的“大包袱”——湖州钢铁厂。在它破产后,正是以高兴江为代表的久立特钢人将它收购后,为它“洗脸”、“美容”、“输血”,使它旧貌换新颜,重新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在来“久立特钢”走访前,高兴江就告诉我们:在文章中,尽量少写他个人,要多关注“久立特钢”和久立特钢人。
可是,我们认为,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家的成长史往往也是一个企业的成长史。所以,讲述一个企业往往也要讲述一个企业家。
在走访临近结束时,高兴江对我们着重谈了三点:
一是要特别感谢国家、政府和有关机关部门给予“久立特钢”的政策优惠和具体实际的关怀帮助!要特别感谢久立集团领导班子对“久立特钢”的成立和发展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要特别感谢“特钢”职工对公司领导班子一如既往地信任和长期以来的努力工作,为“久立特钢”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二是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久立特钢”,能够为湖州市提供尽量多的就业岗位,为发展地方经济和稳定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政府分忧,承担起一个企业家应负的责任。
三是要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吸纳人才、储备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使“久立特钢”成为“人才特钢”,为“久立特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应该说,高兴江又为自己制定了新的目标。
高兴江就像一个登山者,永不停歇,不断地挑战自己、征服自己、超越自己。
问世间是否此山最高?或者还有天比此山更高……
煮酒论英雄,长风论剑时。
高兴江踌躇满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尾 声
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在昭示了民族经济演变的同时也将选择自己的走向,要么像一个腐朽的巨人不可抑制地倒下;要么完成自身的改制,以全新的姿态昂首。后者的前提需要有以利剑挥向自己的勇气和能力。
湖州市政府做到了,“久立特钢”做到了,高兴江做到了。
作别湖州,春的脚步已近。
回首“久立特钢”,依旧平静。在这平静之中又酝酿着怎样的动力与奇迹。秦时蒙恬的制笔曾为这座城市建造过荣誉,而新时代的久立特钢人必将乘改革之风、擎时代之巨剑铸造更大的辉煌。
有诗为证:
春申应无恙,
当惊湖城殊!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