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是行进在祖国的万里铁路上,还是飞驰在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上;无论是在喧哗的城市地铁里,还是穿行在隧道和桥梁中;无论是在东海之滨,还是在青藏高原……当我们为今天交通发展日新月异所惊叹时,我们可曾感受到在我们的身边随处都深深地烫烙着筑路人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火热的脊梁铺建了通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用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筑起了一座座新时代的丰碑!
中铁工程总公司一局三公司就是这里一支杰出的队伍。他们曾头顶青藏高原低低的蓝天,脚踏巴里坤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在“生命禁区”里书写出了筑路人的奇迹;他们曾创造了我国隧道史上最早涉足黄土隧道施工、2.98米最小间距的双孔公路隧道、308平米最大开挖断面的泄洪隧洞、3500米高海拔8866米的最长高原引水隧洞等一个又一个神话……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的筑路人不仅能创造筑路史上的人间奇迹,他们在国企改革的大潮中,也以筑路人特有的精神和魄力,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中再一次展现出了筑路人新的时代风采。
永立潮头谱新篇
2000年,揭开了社会发展的新纪元,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中铁工程总公司一局三公司也经历了创建以来的一次蜕变、二次创业——由原铁道部第一工程局第三工程处改制为中铁工程总公司一局三公司,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国营企业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司化管理、法人治理结构的转化。这对于三公司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变更,而意味着他们将彻底与铁道部脱钩,离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避风港”,驶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这一年的12月,权县民受命于这一历史性的改制转型之时,被董事会聘任为中铁工程总公司一局三公司的总经理。对于自1983年走出兰州铁道学院以后,就一直在三公司摸爬滚打过来的权县民来说,他深深地懂得自己肩上这付担子的重量。他知道这不同于他作为见习生时与工人兄弟们一起挖掘、爆破,不同于作为工程师时去解决某一个技术难题,不同于作为项目经理时去指挥某一场会战……他面对着的将是驾驭三公司这艘舰船去经受市场经济的洗礼。作为船长,他不仅要使它保持正确的方向,更要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经受住大风大浪的考验;作为几十年的铁路人,他们不仅要能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更要学会在市场中竞争、在竞争中生存和 发展,使三公司永立于市场经济的潮头。
改制,意味着他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坐、等、靠、要”,依赖于上级分给的那杯“羹”,他们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学会主动竞争,到市场中去“淘金”。权县民上任后首先抓的一件事,就是将经营开发部改造成为机关首屈一指的“加强部室”,他强调说,搞市场经济不仅要像过去那样能打“阵地战”,更要学会打“信息战”,不能只做“火车头”,只在铁路线上跑,更要成为一条船,在市场经济中畅游。他将经营战略的目光由传统的铁路线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建筑市场。在他上任后的第一年,经营开发部人员即由原来的14人增加到了20多人,到2002年更是增加到50余人,由一个经营开发部增加到两个经营开发部,引入了灵活的内部竞争机制,并不断对经营办公条件进行改善,投入的资金相当于前几年的总和。在充实人员、加强投入的同时,相继制定出台了《经营开发管理办法》、《经营投标费用承包办法》等一系列经营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在强化工程管理的同时,加强了经营开发人员的领导力量,抽调2名公司领导主抓经营开发工作,同时担任项目领导的6名公司领导则分片负责,实行了工程业务的战略性调整,由原来单一的铁路业务转向多种工程领域,由西北地区发展到东南等地的社会建筑市场,形成了覆盖华北、华 东、华南以及江苏、上海、山西、内蒙古等地的经营网络,构建了“分兵把守、遍地撒网、重点跟踪”的投标揽活格局。
围绕着经营开发这个“龙头”,公司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新一届领导班子经过反复研究、探讨,确定了“深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搞活开发,开拓建筑大市场;强化管理,坚持效益第一;立足发展,狠抓工作落实”的工作主题,注重“超前管理、以人为本、制度先行”,制定了15项分系统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撤销了工程队,由传统的三级管理转变成二级管理,以适应项目法施工的需要。公司全面推行了“项目制造成本承包管理办法”,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工程实际的新的管理办法,确立了“确保上缴、超额重奖、亏损自补、风险抵押、责利对等”的承包原则,强化了企业的整体效益。并根据开拓大市场的业务拓展形势,先后组建了2个公路分公司,从而建立起了全新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由传统的单一铁路施工扩展到公路、地铁、轻轨、机场、桥梁、隧道、水电、深基础以及房屋建筑等全方位、多元化的施工领域。在短短的3年内,经营投标中标总额达22亿多元,在企业效益得到前所未有提高的同时,职工的收入也以每年10%的幅度递增。尤其是今年,经营投标更是捷报频传,截至目前,年内新签合同额已突破10亿元大关,其业绩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戈壁高原,已经成为中国建筑市场中一支劲旅,再一次向人们 展示出了中国筑路人不仅能打硬仗,而且也能驾驭市场的胆识和气魂,成为国企改革的成功典范。
科技兴企筑丰碑
在初到位于咸阳郊外的三公司走访时,真是很难将这里与指挥着中国建筑劲旅的公司总部联系在一起。整洁的厂区和不太引人注意的办公楼,很难说能给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然而走进办公大楼,就使人联想到一位西部高原的老人解下了头上的羊肚儿手巾,连惟一的饰物都没有了,朴实得近乎寒酸。上世纪70年代的旧沙发和歪歪斜斜的办公桌头红油漆写上的编号,仿佛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这个老国企几十年的沧桑。然而在每一个办公桌上都摆放着一台计算机。总经理办公室何主任,虽然已经是接近退休的年纪,竟也是很熟练地在计算机上敲敲打打。何主任介绍说,实现信息化管理也是权县民上任后办的一件实事,现在公司的总部可以通过网络指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几千名建筑大军和几十个同时施工的项目经理部,而且在公司总部早已经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由此可以看出:也许对三公司来说,办公桌似乎仅是电脑的一个支撑物,早已经失去了传统办公桌的意义;也许是公司有意留下这些家当,时刻提醒着人们不忘铁路人的老传统。
何主任介绍说,权县民总经理非常重视公司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与发展,曾多次劝导人们,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权总上任后在别的方面很节俭,但在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上却舍得投入。经过近3年的努力,公司现拥有计算机270多台,自行开发了企业的网站,开发应用软件达10大类20余种,广泛应用于投标揽活、技术开发、施工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公司的信息中心QC小组被命名为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今年又顺利研制开发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把计算机网络及信息集成引入工程企业,涵盖了公司所有生产部门的业务,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库,可以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也将利用网络通过该系统准确、及时地反映出来。现在,三公司的网络管理和应用日臻完善和成熟,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水平已经在集团公司乃至工程总公司范围内位居前列。
何主任介绍说,权总除在信息化管理上下功夫外,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工程质量:工程质量干得好坏不仅仅是企业的门面和效益,也是企业的生命,质量干砸了就是砸了企业的饭碗,不仅业主不满意、社会不满意,而且明天就得饿肚子!改制后,三公司提出了“视质优为合格,视精品为生命”的质量口号,使各工点不仅有目标一致的创优思想认识,而且更有切实可行的创优规划。并且确立了“科技兴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奉行“科技领先、勇于创新、管理科学、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以管理保优质,以科技促创优,在取得多项科技成果的同时,也打造出了一个个优质工程。公司不断加大对技术开发的领导和投入,在积极配合现场进行隧道、软弱围岩施工技术等项目研究的同时,又在城市轨道交通、瓦斯隧道、沙漠路基、高速铁路软土路基等施工领域进行研究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青藏铁路上他们用自己的智慧破解了诸如通风路堤结构、多年冻土高边坡路堤填筑一次成型、多年冻土路基施工试验控制、多年冻土路基新型隔热保温材料施工工艺、高原多年冻土开挖爆破技术等冻土施工难题,不仅加快了施工进度,而且保证了施工质量,公司所施工的路段被铁道部总指挥部誉为样板工程。
公司改制以来,在城市建筑市场竞争中,以其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瞄准高、难、新的建设项目进行科技攻关,先后参与了广州地铁、南京地铁、杭州地铁、重庆轻轨和上海、济南、苏州等城市大型立交桥建设。如公司承建的被誉为“国内之最、亚洲第一”的上海共和新路立交桥,被称为“华东第一桥”的济南绕城高速公路小许家立交桥,广州地铁长寿路站、南京地铁许府巷、玄武门车站等重点市政工程等,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30多年来,公司共参加修建各类隧道128座152公里,桥梁450座80多公里。施工分项工程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90%以上,在各个施工领域创出了一批新技术和新工艺,先后有92项工程获得国家和省部优质工程奖,25项分别获省和国家优秀QC成果奖,有4项成果分别获国家和铁道部科技进步奖。其中参建的大秦铁路一期工程获得“国家质量金奖”、大秦二期工程获“建筑工程鲁班奖”,集刚性索、槽型梁和转体法施工为一体的秦皇岛西疏解大里营斜拉桥获“国优工程银质奖”……诸如此类的奖项还很多,在他们的施工现场曾有过省、市领导的赞誉,也有外国专家的称许。
3年国企改革路,直挂云帆遨五洲。在三公司走访,许多筑路人的形象都镌刻在我的脑海里,许多筑路人的故事都在深深地敲打着我的心灵。当蜿蜒的列车轰然穿过长长的隧道或是飞越桥梁的那一瞬间,使人都深深地感受到那铿锵的韵律不仅仅是钢与铁的撞击,也是人与人灵魂的碰撞。在这一场改革中,他们经受住了历练,无愧于奔向小康社会的开路先锋。他们改掉了所有的“病痛”,而惟一没有改变的是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中国铁路人的精神,并将这种“铁人”精神赋予了新时期崭新的内涵。三公司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以下,还是让我们掬起沧海中的一束浪花,去认识一下我们新时期的筑路人和他们的带头人吧!
走 访 札 记
高原上的筑路人
“到了昆仑山,气息已奄奄;过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上了风火山,三魂已归天。”这是青藏高原人编写的一段顺口溜,也是中铁工程总公司一局三公司所处施工路段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进入青藏高原,它总是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欢迎远方的客人——随着进入高原腹地,汽车会莫名其妙地熄火。有经验的司机告诉你说,这是汽车得了“高原病”,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压低、含氧量低,汽车在行驶中会因氧气不足而导致熄火。有经验的人告诉我们说:一过昆仑山,人会感到气短、胸闷、呼吸频率加快、幅度加深;过了五道梁,头皮发紧,就像戴上了“紧箍”;越过5010米高的风火山,初入高原的人大多会出现呕吐,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脑水肿”,一旦得了这种病,如果治疗不及时,几小时内就可致人于死地。然而,就在这一高原环境中,却也正驻扎着三公司的铁路人。
离开青藏高原,走进荒无人烟的巴里坤戈壁滩,早已经销声匿迹多年的“地窝子”,随着公路的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工地沿线冒了出来,远远望去,犹如一条长龙,在茫茫无垠的戈壁滩上蜿蜒,构筑了巴木公路沿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在高原上生活和战斗过的每一个人来说,在那场刻骨铭心的不平凡的经历中,每一天都意味着一次历险,每一项工程都是一次挑战,在这里你不仅要忍受高寒缺氧、体验多茸冻土、挑战生态脆弱的生命极限,更要经得起人的自身心理上的考验。也只有走进高原,你才会体验到我们的筑路人那种“青藏高原缺氧,但不缺精神;青藏高原海拔高,但筑路人的境界更高”的时代精神和崇高境界。在这里,人的心灵随着白云一起变得纯洁;在这里,人的思想境界也随着蓝天一起变得那样崇高……
权县民印象
权县民,1983年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先后担任中铁一局三处助理工程师、技术主管、工程师、施工科长、项目经理、处总工程师等职,2000年12月企业改制后被董事会聘任为公司总经理。
这位从农村走出来的人,至今依然带着那种久违的质朴。虽然我们无法去体验他在大会战中的大将风范,但我们却真实地感受到了他运筹帷幄的智者风采。
作为总经理,他在短短的3年中不仅改革了企业内部的运行机制,而且也在市场中赢得了自己的地位和优势。人们都把他当成一位挚友,谁家里的困难都装在他的心里,在不违背公司制度的情况下他都会尽力去帮助。他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而这时他会动用自己的腰包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有人说,他是一位兄长,即使自己的下属错了,他也会善意地开导,从来没有对谁高声怒斥过。他作为总经理,却会经常在会议上进行高声争论,因为那关系到企业的兴衰。
作为总经理,在工友们的眼里,他依然是那样可以依赖,而他也像以前会考虑他们的心理感受。出于不同原因,有时也有工友送给他一些礼物,他从来不当面训斥人家,总是采取不伤害对方自尊的办法将礼物退还回去。权县民又是一个敢作敢为、敢于纠正错误的人。改制初期,企业在调整分配办法健全工资分配机制时,一度曾准备取消内部退养职工的一项补贴,一时引起了部分退养职工的思想波动。权县民专门到老工人的家里进行了家访,他看到为我国的铁路建设贡献了大半生的铁路人临老还是过着清贫的生活,那一刻,在他心里产生了震撼,他觉得作为一个国营企业的老总,自己不应仅仅是带好一个企业,也同样有责任来改善这些为国家贡献一生的老工人的处境。于是,他即刻改变了公司的决定,同时将关心离退休职工的生活写进了工作报告中。作为一个总经理,他每出台一项管理措施,都十分注意征求上上下下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他总是这样,在工作中从不过多的考虑个人的尊严与荣辱,总是把尊严让给对方,而他也赢得了更高的荣誉与尊严。
他是一个勤奋学习的人,他经常对人说:“在当今社会,一个人不学习就会被淘汰,一个企业不学习就会被市场所淘汰。”在基层工作时,他就是一个业务尖子,他开发的一种新型可调式建筑圆模板技术曾获得过国家专利。在他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除了他的专业书籍外,更增加了不少的管理书籍,他也曾参加过各类培训班,并获得了MBA证书。
在妻子的眼里,他是一个可以做事的人,是一个忘记了家人的“工作狂”,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儿子的学习成绩,但他会从机关的花池中不经意地挑拣出一片落叶。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双休日,有时随时想起一些什么问题就会跑到机关里,少得可怜的回家的机会也就这样牺牲了。在三公司走访,很遗憾没能接触到权总本人,因为他又出差了,我们通过电脑查询到权总近3年来的出差记录,一串串数字统计显示:他每一年的出差都超过了150天。也许此时,权总又在为某一个项目在与业主们交流,也许他的身影又出现在了某一个工程现场吧……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