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二局无怨无悔,为之奋斗心甘情愿。这是廖建东出自肺腑之言,“感恩、博爱、笃行、慎言、坚持、豁达”,是他的座右铭。2005年7月入路到中铁二局二公司至今已有近7年多时间。30岁的他现任二公司成渝客专一分部副经理、总工程师。
选择二局无怨无悔,为之奋斗心甘情愿。中铁二局开路先锋企业精神在他上大学选择专业时,就深深植根于他的心间,他向往中铁二局,希望成为二局人。从2005年7月毕业后,他义无反顾的来到这个期盼已久十分向往的单位。到锦屏枢纽辅助洞(西端)项目经理部见习起,他怀着对我国工程事业的满腔热忱,对人生价值的美好追求,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水电建设事业的第一线。在现场的实际工作中,他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各种办公软件,如Word、CAD、Excel等,为提高之后的工作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热衷于查阅各种规范及工程论文,长期专研施工组织设计和工艺工法,拓展了工程视野,丰富了理论知识,积累了施工经验,固化了“安全是员工的生命、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效益是企业的生命”意识。
志存高远,抓住机遇。2010年9月,廖建东被公司聘任为成渝客专一分部总工程师兼副经理,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个挑战。在锦屏工作5年多,所接触的项目仅限于隧道施工,而且是水电项目,而成渝客专一分部管段内不仅包括隧道,还有路基、桥涵、车站,又是高铁项目,标准高,要求严,综合性强,工程性质同以前积累的经验差距较大,如何尽快适应并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是他首先考虑的问题。面对挑战,他毫无畏惧,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崭新的环境,敢于正视自身的不足。他利白天时间多跑现场狠抓进度严把质量关,晚上则对照图纸审核施工方案探求工艺优良效益最大化。开工后的几个月,图纸滞后、技术人员缺乏、炸药迟迟进不了场,但诸多的困境难不住这位从锦屏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多次在赴设计院催图,图纸就位后便亲自带队进行施工图现场核对,查找差、错、漏、碰;利用夜间组织现场作业人员进行新工艺探索,总结出了隧道仰拱矮边墙止水带中埋工艺,成功后便在全标段推广;在炸药缺乏和局部下穿高压线地段,带领工程、合约、机电部相关人员多次进行机械开挖的合理性研究,既保证了工程进度又避免了大额投资。
科技创新,实现“三高六化”。在施工中坚持铁道部《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文件规定,即“Ⅳ级围岩仰拱距掌子面的距离不得大于35米、二次衬砌距掌子面的距离不得大于90米”。在这一规定下,国内同类隧道月进度平均70米左右。项目部依靠技术创新、加强现场施工组织管理、强化过程控制及成本控制,在严格遵循铁道部要求的安全步距前提下,实现2011年10月大安隧道进口全断面开挖105米、仰拱施工102米、二次衬砌施工106米、成洞100.8米的佳绩;采用湿喷机械手进行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作业,既保证了混凝土密实度使强度满足要求,且平整度符合规定,为二次衬砌顺利施工奠定了基础;仰拱及填充混凝土施工采用贵广线发明的快速施工配套设备,现场根据实际进行了改良,在保留栈桥及端头梁的基础上将模板由原来6米加长至12米,既加快了进度、减少了环向止水带的消耗,又保证了仰拱施工缝与二次衬砌施工缝处于同一位置,避免了二次衬砌出现裂纹;采用门禁系统、瓦斯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管理隧道,做到了实时收集施工信息,有效服务施工生产。以上这些,体现了局经理部要求的“高起点开局、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的“三高”要求。
另外,大安隧道进口、DK243+400—+950段路基、永川车站被局经理部定为安标文明工地。整个施工过程贯穿着“六化”思想,即“施工生产工厂化、施工手段机械化、施工队伍专业化、施工控制数据化、施工管理规范化、施工环境园林化”。
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廖建东同志谦和、善解人意、体恤下属。在他手下干工作的新老技术干部们,无不感到轻愉快,氛围和谐。面对手下成熟技术干部少,见习生、实习生无法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现实,他不急不恼,沉着应对,既当指导老师又当技术主管。工程部编制的作业指导书、技术交底甚至是一般的工作汇报,他也要亲自修改完善,面对面给予指导,即便这样,他也从未对下属发过火,繁多的工作,使他常常工作到深夜也不能休息。项目开工至今,他全身心地投入技术管理,常常深入施工现场安排落实具体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坚持每周对技术干部所完成的内业资料、施工日志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督促及时整改。在工作中,他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以身作则,结合自己近7年的施工现场管理经验,带领全体技术干部,着力解决施工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技术问题,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提出的技术工作应该践行的“超前性、及时性、全面性、服务性”。在集体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他总是能以大局为重,先集体,后个人;先他人,后自己,把企业和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传递爱心:默默资助家乡贫困学生。廖建东的家乡在四川仁寿,是国家级贫困县,从小生活拮据的他深知“知识能够改变命运”。2009年春节,工作后的廖建东3年来第一次回家过春节,听说仁寿正兴中学有许多孩子学习生活困难,就萌生了资助贫困学生的想法。周围很多人劝说“现在的捐款去向不透明,捐钱就是浪费”。廖建东深思熟虑后,找到了在正兴中学任教的堂哥,拿出一个月的工资3000元资助他的班级,设立了语、数、外单科成绩最好奖以及最贫困学生、乐于助人奖、综合素质奖等奖项,要求堂哥每年列出奖金发放的明细,确保资金真正到了贫困学生手中。2010年,资助金额上升到5000元,2011年上升到6000元。4年间,得到廖建东资助的学生多达50人,廖建东却很少与被资助的学生见面联系,用他的话说是因为“不想给孩子们压力,不想给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影响。”2012年,在堂哥和孩子们的一再要求下,廖建东才来到了正兴中学与孩子们见面。事后他动情地回忆:“一进教室,学生们就起立鼓掌,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那种场面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资助贫困学生的事情廖建东一直在默默进行,直到孩子们写给他的信寄到了项目部,细心的工委主任刘小蓉询问后才得知。等她了解了廖建东的事迹后,由衷地感慨:“廖建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开路先锋’精神!我们中铁二局,后继有人!”
自2009年起他便用自己每年工资的约1/3资助他家乡的贫困孩子并在他母校建立了奖学金,钱虽然不多但帮助了急需要帮助的人,回报了社会,践行了他十二字箴言即“感恩、博爱、笃行、慎言、坚持、豁达”中他感恩社会、博爱众人的心。在成渝客专项目他带领的团队多次受到了上级的嘉奖。(刘小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