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企业为何欲振乏力
竞争力不强是我国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竞争力的缺乏体现在资金、管理、企业发展战略等诸多方面。具体来说,企业缺乏竞争力主要表现在:
只输血不造血
我国很多企业的产品核心技术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自主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薄弱。我国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平均仅占企业销售收入的l%,而美国早在1960年就达到了2%,日本在1978年也达到了2%,目前均已达到了5%~10%,许多世界500强企业都超过了10%。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究开发费用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企业则难以为继。中国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必须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只求大不求强
近年来,我国不少大企业、大集团为了实现其资产规模的扩张,在本行业进行大规模收购兼并,将投资范围扩展到非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领域,表现为横向产业跨度过宽,纵向产业链过长,核心产业虚弱,业务结构松散。说起来企业块头很大,管起来四处“跑冒滴漏”,算起来没有多少能赚钱,这样的企业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还是企业的竞争力都无法构成实质意义上的集团企业。企业过度多元化在我国国有企业身上还表现在企业办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
只会竞争不会合作
家电行业的空调大战,彩电大战,无非就是相互压价,你争我夺,靠降价争夺市场份额,实力大的坚持时间长,规模小的挺的时间短,到头来一损俱损。在竞争中,企业之间往往容易忽视合作,我国多数企业追求“大而全”,造成各地产业趋同以致生产能力过剩和经济效益低下。地方保护主义造成条块分割,重复建设,既浪费资源,又难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中国企业应学会多维思考,形成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新观念,谋求相互合作形式的升级和创新。
限制竞争阻碍发展
公司制度在西方国家已沿用了200多年,之所以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公司制度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企业由于历史原因,所有者缺位的现实令众多企业缺乏效率,政企不分的婆媳关系依然存在,使企业行为扭曲,阻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成和发育。就目前企业现状来看,竞争力最薄弱的产业,大多是长期受国家保护或限制竞争而处于垄断地位的产业,而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都是竞争激烈的产业。实践表明,没有竞争就没有竞争力,竞争力只有在竞争过程中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建立在规范的公司制度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