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技专利>> 知识产权>> 正文

保护知识产权 打造世界级大企业

企业报道  2015-04-01 08:15:12 阅读:

  中国企业500强又一次出炉了,于2005年8月21日—22日在天津市召开的“2005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高层论坛”,发布了2005中国企业、制造业、服务业500强。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有17家企业达到了2005世界企业500强的标准,其中有15家企业申报并入围2005世界企业500强。

  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执行副会长孙树义对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企业500强进行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500强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2002年到2005年间,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500强在营业收入总额上的差距缩小了3.14个百分点;在一些成长性和运营效率指标上,中国企业500强也都有良好的表现,甚至超过了世界500强的水平;在某些行业内,我国的排头兵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与世界500强同类企业相抗衡的能力,这些令人感到振奋。

  但是,大量的数据也同时表明,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500强在规模、利润和劳动生产率等各个方面,在国际著名品牌、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国际化经营、产业结构等许多领域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加快推进我国大企业的发展仍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摒弃“重化工业”模式

  “中国500强重化工业的特征非常明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冀生教授在对此次的中国企业500强进行点评时指出。他认为,虽然这与我国处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相一致,但是这种工业形态吸纳劳动力就业比较少,对需求增长的拉动力不大,而且能源、资源消耗大,对环境污染严重。

  从这个角度上,他建议我们的大企业要坚决放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坚持人本、全面、可持续节约型的方式,建设绿色价值链,实行绿色企业管理,建立节约型的企业管理模式承担起企业应当担当的社会责任。

  而在这一问题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曾经发表观点认为,近来中国的能源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这一工业形态,他甚至撰文对中国经济必须经过“重化工业化”阶段这一结论进行了质疑。

  根据吴敬琏的判断,这种错误的思想是为了印证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重化工业超常发展的合理性,由一些学者提出的,他们认为重化工业化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的理论,从而把对近年来重化工业热的质疑说成是企图绕过这一必经阶段的无望努力。

  吴敬琏认为,“必经阶段”论的主要依据,是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提出的工业化过程中资本品工业优先增长的“霍夫曼定理”,霍夫曼曾经预言,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以后,资本品工业产值的比重将继续上升,成为主导的产业部门。在当时通行的国民经济只包含工业和农业两个主要产业部门的分析框架下,这也就意味着,资本品工业在工业化后期将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部门。

  吴敬琏说,先行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表明,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以后,产业结构的变化并没有按照“霍夫曼定理”进行,增长最快的并不是工业,更不是资本品工业或重工业,而是服务业。

  他认为,“霍夫曼定理”是建立在先行工业化国家早期增长模式之上的。在这些国家工业化的早期阶段,经济增长依赖于机器作业对手工劳动的替代。在这一替代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资本对劳动比例,或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品生产的优先增长成为必然。而事实上,正如一大批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所揭示的那样,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并不是资本投入,而是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品的优先增长就不再是必然的。

  而此次中国企业500强,又一次暴露了中国企业重工化的倾向,而这一倾向已经严重影响到整个经济结构的健康。显然,刘冀生与吴敬琏所反对的重工化倾向的立场是一致的,而中国的大企业,也应该对这一问题产生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资料表明,目前中国每1万美元GDP的能耗是日本的40倍。

  一个应该被企业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依靠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而不是靠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所实现的增长只能算做大,不能算做强,而真正的强大则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那就是能够用最少最低的消耗创造出最高的价值,而这种增值过程必须依靠企业在技术研发、知识产权和品牌塑造方面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

  打造国际品牌

  国际性知名品牌匮乏也是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500强比较中发现的一大差距,品牌已成为企业必争的无形资产,而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恰恰是缺乏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知名品牌。

  “我们只知道中国的产品,却不认识中国的公司。”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纳什曾经如是说。而在此次论坛上,刘冀生又一次指出,尽管中国企业500强当中有许多大企业的品牌开始走向世界,但是真正进入世界知名品牌的企业现在还很少。

  在今年4月18日世界品牌实验室独家编制发布的200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只有4个本土品牌入选。其中海尔排在第89位,联想排名第148位,央视排名第341位,长虹排名第477位。

  国际性知名品牌的不足给国内许多产业的升级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制约了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一个例证是,中国玩具年出口超过80亿美元,但真正叫得响的品牌1个也没有,而是长期做OEM,其结果必然是绝大部分利润被国外赚走。

  有数据表明,国际市场上品牌增长的比例不到3%,但市场的占有率却高达40%以上,销售总额占到50%以上,个别的行业超过了90%以上。对照我国,在我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国出口比重低于10%,称得上世界名牌的更是寥寥无几。部分企业虽然已经开始出口自主品牌的商品,但是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缺乏核心技术,品牌的负价值偏低,要改变这一状况,中国的500强企业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品牌保护意识淡薄,是我国企业国际性知名品牌匮乏的又一重要原因。在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呈现严峻形势的情况下,我国许多知名企业的著名品牌在境外注册商标比率却相当低。

  而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在发言中也强调了中国企业打造自主品牌的重要性,他希望中国大企业要当好出口品牌战略的新舰队。魏建国指出,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实践表明,实施出口品牌战略,加强自主品牌的建设,培育一批出口品牌,是我们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使外贸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是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势在必行。

  事实上,中国企业缺乏国际品牌与国际化程度低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才能产生国际化的品牌,因此,中国企业应该加大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但同时也要更新观念,将落后的“出口创汇”观念转变为“出口闯牌”,努力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打造国际化的品牌。

  “中国企业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走上去,把主流的产品通过主流渠道卖到主流市场,”刘冀生建议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上要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由价值链低端向中端转化。

  自主创新,掌握知识产权

  透过这次的中国企业500强,人们还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一些国外品牌在中国投资生产的企业竟然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名单,其中,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分别名列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的第六位和第七位。

  国外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这一个鲜为人知的现象对中国企业界应该是一种刺激和警醒,在很大程度上,外国品牌成为中国500强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家掌握着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这一点值得所有的中国企业反思和警醒。

  日本经济学家斋藤优认为,“现代的产业垄断,已经从资本垄断向着技术垄断的时代迈进”。因此,倘若失去了技术垄断,企业在产业竞争的垄断地位就难以保证,垄断性的利润也难以获得。如今,世界研究开发的80%、技术创新的71%,均由500强企业所创造和拥有,62%的技术转移均在500强企业内进行。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在《2005中国企业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企业之所以与一些跨国企业还有较大差距,而且一时难以赶超,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目前,我国相当部分支柱产业的核心技术依然依赖于国外技术,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能力严重不足。

  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关键技术的自给率较低,工程机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尚依赖进口。例如,我国的DVD产量虽然占全球的70%以上,但却没有掌握核心专利技术。在一些行业还出现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原因在于研发投入少。从整体看,2004年我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较2003年有所上升,但也只占GDP的1.36%,而许多发达国家都超过了3%,瑞典则占到了4%。在基础研究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比重都在20%以上,捷克、韩国、印度三国虽然经济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但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比重也很可观。相比之下,我国投入水平远低于他们。

  据2005中国企业500强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报了2004年研发数据的373家企业,平均每家企业的研发投入2.47亿元,仅占373家企业平均销售收入的1.05%;只有106家企业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了2%。200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平均研发投入为1.90亿元,只占相关企业销售收入的1.88%。可见,即使是中国500强企业,其研发投入水平也没有达到维持企业生存的水平。

  一个普遍的共识是,自主创新能力低下导致的知识产权缺失是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处于产业价值链最低端的根本原因,而从中国企业500强的名单中也可以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那就是国有垄断型大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也就是说,中国很多大企业的实力是建立在行政性垄断经营基础之上的,而这恰恰反证了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落后和不足。

  观察人士指出,对比国际大企业,人家的垄断地位是靠自己技术、品牌等内在实力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是企业内在实力的最终表现,而依靠行政性垄断进入500强的中国企业在这一方面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中国的垄断企业应该奋发图强,通过自主创新掌握知识产权、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来实现市场的垄断地位。

  值得欣喜的是,在中国企业500强当中,民营企业的数量逐年有所增加,2002年民营企业占500强中的3.8%,2004年占14.8%,2005年占15.8%,这些民营企业的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资产周转率、人均营业收入都比国有企业的数值高得多,也许,民营企业活力的释放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希望。

  对于中国企业界而言,此次出台的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不应该只是一个“光荣榜”,而应该成为激励中国企业见贤思齐,向世界级大企业学习、追赶并超越的猎猎战旗。

更多专题
以金融创新带动一切

市场经济就是创新经济,包括企业创新和金融创新。经验表明,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及其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

以标准赢市场的产业集群

近年,我国出口商品普遍遭遇了新的“海外出口三道槛”:海外市场壁垒,汇率变动引发的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