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抑制药价虚高,解决老百姓就医负担重的问题,国家又启动了第17次降价。然而对经过16次冲击依然坚挺的药价,百姓对又一次的降价已显出麻木。
药品生产企业→大型批发企业→省级代理→地市级代理→医药批发公司销售商→医院主管领导→药剂科主任→医生→统计药方的统方员→消费者。这就是当前一个典型的药品传递链。链上的任一环没有利润都是不会存在的,试想每个环节仅加价20%,到消费者手中已翻出多少倍,更何况利润还不止这一点。而这条链上最有话语权的是医院,它既可以向销售商压价,又可以向消费者抬价。究其原因,简单地说就是“以药养医”的医药体制在作祟。在现有医药体制下,药品降价,只能是谁降价谁找死,老百姓却难以受益。
医院进药,进价太低,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无利可图;零售价太高,患者负担太重;进价和零售价之间差额太小,医院难以维持和发展。过去的招标办法,促使医院为了得到最大差价,主动压低进价。可见,招标采购弊端很多,以药养医是不断抬高药品的原因。
对于医药最大的零售终端医院而言,本次降价对其将有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也不会太明显。本次降价配套措施中,将医院销售22种降价药品的实际加成率严格限制在15%以内及要求各级各类医院销售降价药品数量不能因降价而发生明显变化,将对其产生不利影响。但在目前以药养医机制没有改变、抗生素产品过剩且同质化严重的形势下,降价仍然难撼医院的既得利益。受影响最大的还是近年因多次降价而业绩不断下滑的抗生素生产企业。
近年,由于竞争激烈,生产商一般都要给经销商很高的折扣,售价下调将进一步压缩生产商利润空间,然后间接影响普药原料和制剂企业的盈利。药企普遍表示降价的同时医疗体制改革停滞不前,降也可能是空降。
降低药品零售价格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间环节的利益分配格局,流通环节仍然存在较大的盈利空间,医院主要依靠药品收入的现状还是没有改变。因此,根治药价虚高必须从医药体制上来治理,尽快推进体制改革、实行医药分业经营、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加大对医院的财政投入等等。
据悉,卫生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完善医院经济补偿政策,改变“以药养医”机制,其中包括降低虚高药价、取消药品15%加价、减少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用、降低高值耗材费用、提升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和服务价值的“四降一升”措施,真正让老百姓从中受益。
市场经济就是创新经济,包括企业创新和金融创新。经验表明,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及其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
近年,我国出口商品普遍遭遇了新的“海外出口三道槛”:海外市场壁垒,汇率变动引发的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