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技专利>> 知识产权>> 正文

要做“中国创造”的知识产权

企业报道  2015-03-26 10:34:27 阅读:

  自20世纪初泰勒提出科学化管理以来,欧美学者一直在管理学界唱主角,哈佛商学院为代表的欧洲商学院在其中扮演着思想重镇的角色。以往管理大师清一色是西方面孔,随着《执行》作者拉姆·查兰与《蓝海战略》作者金伟灿声誉日隆,拥有扎实西方理论基础,且能纯熟应用东方文化背景的亚洲管理学者已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不知不觉中,管理大师版图已经悄悄地发生位移。拉姆·查兰、金伟灿、印度学者普拉哈拉德、日本策略大师大前研一等,管理学的亚洲板块似乎正在浮出水面。越来越多的亚洲本土专家,他们在慢慢习惯并了解亚洲的气候后,正逐渐走向国际化。林伟贤可以说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有众多企业的实践经验,深谙亚洲的商业环境,从《创新中国》中众多本土的实际案例以及众多相熟的行业和企业背景资料的介绍这个角度来讲,它能够给中国读者更多的亲切感,这是《蓝海战略》中的企业案例所无法比拟的。

  理论只能指导实践,因为它还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这正如企业有了《执行》,但未必真正能够有效“执行”;有了卓越的管理大师,并不一定能够为使企业的管理卓越一样。因此,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如何才能由“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通过对林伟贤这本《创新中国》的阅读,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些头绪,进而转化为有效的创新:

  一、需要突破创新的障碍。通过对市场规模、产业分工、资本市场、网络资源、知识产权、企业和社会文化7种影响创新因素的分析,并对妨碍创新的7种过失的了解,林伟贤教授了我们七把利剑来突破创新的7种障碍。

  二、具备创新的思维。在本板块中,林先生通过了众多实际的创意技巧和方法来催生和训练读者创新的思维。同时,也赋予了创意更多幽默和乐趣,为我们的读书、创意、工作带来些许的快乐。

  三、创新设计。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更多注意,我们对产品也进行了设计和不断的设计改良;同样,对于创新,我们也需要不断的设计,使我们的企业能够未雨绸缪,应付将来更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发生。

  最后,林伟贤以其丰富的工作阅历为我们总结了未来中国的十大创富行业,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分析,为读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创新意见和建议。

  “这个世界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在变化的商业市场中能够立足。摆脱“红海”厮杀,不断开拓“蓝海”商机,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这是摆在众多中国企业面前的当务之急。随着联想收购IBM个人计算机事业部、海尔并购美泰克的未竟事业以及TCL与汤姆逊、阿尔卡特的联姻,业已表明我们已经站在“中国制造—中国品牌”新战略的分水岭上。希望中国的企业越来越强大,成功过渡到“中国创造”。

更多专题
管理方略化险为夷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和生产国。超负荷生产已成为采煤行业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之一。国家安全生产监...

打造自主品牌 唱响中国创造

在有些行业,中国充分创建民族自主品牌是早晚的事情,必须有充分的民族自主品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