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安才
近日,到中铁二十三局集团八公司广东省境内几个基层单位检查工作,来到梅州市五华县横陂镇锡坑老街,见到端本中学的教学大楼、教室桌椅、操场400米塑胶跑道,200米锡坑大桥、老年活动室、镇政府绿化等等,都是当地乡民捐资建设的。镌刻的众多捐献者名字,深深地吸引了笔者的眼球。听项目部同志讲,在端本中学操场塑胶跑道建设中,一位李姓乡民一个人捐款150万元;在锡坑大桥修建中,150位乡民纷纷捐款900余万元,没让政府出资便把桥修好了。
一些地方的政府建设、学校建设、市政建设、公路、水利、水电建设等等都是将手伸向国家要钱,广东五华县横陂镇的乡民却纷纷将自己的钱主动捐出来搞建设,不向政府要钱的社会风尚,引起了我要了解此事的浓厚兴趣。一天晚饭后,笔者特地拜访了横陂镇锡坑老街社区李碧良主任。说明来意后,40多岁年纪的李主任侃侃而谈,堆满笑容的脸上写满自信。
李主任慢腾腾、若有所思地对笔者讲到:我们梅州五华县被誉为世界客都。这里历史悠久,有千年客家的深厚人文积淀,是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客家居住地,既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落脚点,也是明、清以来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发地,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我们梅州崇文重教,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造就了叶剑英、宋湘、丁日昌、丘逢甲、黄遵宪、张弼士、曾宪梓、田家炳、李惠堂等一大批光耀中华的名人贤士,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辛亥革命以来,这里孕育了25名两院院士,227名大学校长、475名将军,他们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李主任如数家珍、充满自信地继续讲到:我们五华县锡坑乡民在老祖宗、老前辈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为民建设家乡的精神影响下,纷纷外出到港、澳、台和珠江三角洲打工挣钱,挣回来的钱不仅是用来建设自己的小家庭,而且还要建设当地社会的大家庭。也就是说,一个人挣回来的钱,他要捐献一部分出来搞公益事业回报家乡。有钱的人会多捐,钱少的人会少娟,从没有人挣到钱了不捐。在我们这里捐资做好事成为了一种自觉行动,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为做好事、做善事而捐资已蔚然成风,做公益事业在乡民中已成为一种自然习惯……
听了李主任一席谈,笔者感慨多多。在一些地方,寺庙修缮纷纷捐资,众多名字镌刻在“功德碑”上,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等抗震救灾纷纷捐款榜上有名,笔者还很少见有众多百姓为家乡建设而纷纷慷慨解囊“蔚然成风”,并“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风尚”。曾几何时,大街上,面对老人摔倒,很多人疑心是不是“碰瓷”,犹豫要不要上去帮扶;餐桌上,毒奶粉、地沟油、“问题鸡肉”等困扰百姓,冲击“舌尖上的安全”;一些干部信奉权力、关系和金钱,拉圈子,搞帮派,甘当权钱交易所所长,忘记了共产党人的本色。所以笔者没有不为广东五华县锡坑乡民的善举而点赞的理由。
报披,重庆秀山供电公司抄表工瞿秀泉,坚持每天至少捐出一元钱,8年多来,和爱心小组一起帮助42人完成了中学学业,一元资助汇聚了百分爱心;辽宁锦州“好邻居”赵志有,义务默默打扫全楼楼道好几年,让邻里关系温暖如春;江苏江阴老人张纪清化名“炎黄”做了27年好事,“用化名和假地址,就是怕人找到”……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盏灯,可以照亮前行的道路。从我做起,人人奉献光与热,那么,何愁社会不能风清气正?何愁理想信念的明灯不能在心中燃亮?
笔者要为五华县锡坑乡民鞠躬,笔者要为你们点赞!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和生产国。超负荷生产已成为采煤行业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之一。国家安全生产监...
在有些行业,中国充分创建民族自主品牌是早晚的事情,必须有充分的民族自主品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