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龙永图和何光远引发的自主品牌之争已经从汽车业蔓延到整个中国企业界,既然连声名显赫曾身为中国WTO首席谈判代表的龙永图都提出汽车业可以不要自主品牌,那么对于其他行业的众多企业而言,有什么理由不令人产生类似的疑问和困惑呢?
我们到底还要不要自主品牌?中国还要不要民族品牌?中华民族到底要在全球化时代追求什么样的国际经济地位?一连串巨大的问号悬挂于中国人精神的天空。
一个偶然的争论之所以能够在整个中国社会掀起一场轩然大波,是因为这场风起于青萍之末的大争论背后隐藏着的是一个关乎中国未来命运的重大课题——在强手如林、海阔天高的世界市场面前,加入WTO之后的中国应该如何定位?是走向日韩,还是滑向拉美?
对这一关乎中国经济走向的重大问题,辩证法的思想武器决不会袖手旁观,它正高扬起批判的武器,将这场纷纭复杂的自主品牌之争简单化为另一个问题——改革开放并日益走向世界的中国,还要不要自力更生?
谁想抑制中国的自主品牌?
外资固然可以促进就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民族资本的创业;外资上缴了大量的税收,但前提是将大量的利润拿走;外资繁荣了市场,但挤占了民族工业的生存发展空间。
对问题的认识正确与否,往往并非取决于认识能力本身,而是认识主体所站的立场。
从美加净、熊猫等众多本土品牌屡屡遭遇外资雪藏的历史中,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抑制中国的自主品牌,这是外资在中国最大的心愿,因为这样可以扫除外资品牌在中国的市场障碍。
然而,针对汽车业要不要自主品牌,龙永图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汽车产业注定是一个国际化的产业,所以在中国本土生产的汽车不管叫别克也好、叫大众也好、叫尼桑也好、叫丰田也好,如果其中许多核心零部件和核心技术都是在中国开发、在中国使用的,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
事实上,品牌代表着一个企业对产业链条控制权的大小,这个巨大却又无形的价值实体就像地主掌握着的土地一样,不但能够吮吸人类大量的活劳动,还能支配起资本、土地、原材料等物质资源,为控制它的资本增值服务。
因此,对于汽车产业而言,如果不发展自主品牌,就意味着将汽车工业的主导地位拱手送与外资,是自甘落后并丧失理想和进取心的表现。
龙永图还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企业不管它的资金来源如何,只要给中国创造就业机会、只要给中国政府缴税,这就是好的企业。
不管民资还是外资,只要促进就业,上缴税收就是好企业,将这样的观点置于充满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争的世界舞台上,似乎并不妥当。
不错,外资在中国可以促进就业,但其对本国经济同样也产生了负面作用,那就是它能够抑制民族资本的创业;外资可以上缴大量的税收,但缴税的同时恰恰意味着它将大量的利润拿走;外资繁荣了市场,但挤占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
当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对我们的纺织品设限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去对着欧盟和美国的耳朵高呼——不管是本国商品还是外国商品,只要对消费者有利并上缴税收,都可以进来!?
人家像母亲对儿子一样对本国的民族产业爱护有加,而我们却对外资关爱有加,以至于连自己的民族企业这个“亲生儿子”都遭遇到冷落。且不说外资长期在中国享受到的政策优惠,即使是税收,外资都比本国企业享受更大的优待。
一个令人困惑的事实是,在我国现行税制中,国有汽车企业和民营汽车企业所得税高达33%,而合资企业只有17%。合资企业享受了一切政策优惠,而对本土汽车企业却没有任何政策优惠,以至于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汽车专家金履忠发出沉重地叹息:“中国汽车业采取的是‘扶洋抑己’的政策。”
但我们的反问是,“扶洋抑己”的政策难道只存在于汽车业么?
我们要固守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优势么?
我们应该凭借现有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但不应该因此放弃对自主品牌、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努力和追求,落后不是放弃进取的理由,而应该是进取的动力!
不要自主品牌的错误思想根源于比较优势理论,按照这种理论,中国只要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劳动力进行国际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就可以在世界市场分得自己的一杯羹,如果没有打造自主品牌的本事就只能靠这个来吃饭。
然而,这种“食洋不化”的观点却忽视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存在前提,那就是世界市场充分并且自由的竞争。实际问题是,当前和今后长期的时间内,国家利益的角逐和竞争仍然是世界市场的主旋律。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静止的比较优势理论必然会将中国经济固定于世界经济体系的末端位置。因此,如果将这种比较优势理论奉为圭臬,造成的结果只能是误国误民。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反观令某些人津津乐道甚至引以为豪的所谓地大物博的资源优势和人口众多的劳动力优势,我们可以发现,其背后隐藏着的巨大劣势——没有自主品牌、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国的原材料和产业工人在辛勤劳动,不断为外资创造财富——人家吃肉,我们却为能够喝上人家分的汤而沾沾自喜。
日本只是一个狭小的岛国,没有像我们这样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然而,这个偏执的民族硬是通过技术创新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而日本制造的自主品牌也成为世界市场上一面猎猎飘扬的旗帜。对比日本反思中国可以发现,我们赖以生存的优势却成为发展的最大劣势,我们所凭借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使得中国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从事加工业是我们的现实,但问题在于我们要不要满足并安于这一现实?如果我们安于目前的“位置”,则“10年甚至20年”之后,我们就有能力参与“平等竞争”了么?甘心为外资打工20年,我们就有自主品牌了么?
显然,这种思想是将中国的未来交与他人或上天的错误倾向,是脱离中国与世界的实际情况、将所谓的比较优势僵化和静止的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不错,我们是应该凭借现有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但我们不应该因此放弃对自主品牌、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努力和追求。落后不是放弃进取的理由,恰恰相反,它应该是我们进取的动力!
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是,“比较优势理论”已被许多经济学家戏称为“比较劣势理论”。曾长期在联合国任职的埃及著名学者萨米尔阿明就指出,如果发展中国家真正按“比较优势理论”去做,那么,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个国家就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也就是说,在国际分工体系中,这一国家将被“锁定”在只能生产初级产品的低端:打工的永远打工,当老板的永远当老板。所谓“平等竞争”云云,根本就无从谈起。
因此,应该遵循辩证法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比较优势理论,没有绝对静止和僵化的优势,将它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事易时移,随着环境的变化,优势和劣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必须在立足目前这种低端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构建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端比较优势。
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除了需要中国企业的奋发进取之外,更需要政府建立相应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政策支持,一些有远见的人们已经做出呼吁——国家要有一个理性的进口政策,为国内的朝阳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升级预留市场空间;国家要有一个理性的引进外资政策,将宝贵的投资机会留给本国的民族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