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湖南偶见一家有园区背景的中介企业门庭若市、生意兴隆。详一打听方知,原来一方面一些药企有新技术和新产品但没有能力投资生产,另一方面却是另一些药企产能过剩,设备闲置率高,无活可做。在这种背景下,这家叫做汉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然成了二者的桥梁。据该公司负责药品代加工业务的副总张毅鹏介绍,近一年来,汉元生物已促成上亿元的代加工业务。而这种委托加工模式对当前药企摆脱设备闲置应该是一个不坏的尝试。
其实药企设备闲置并不是湖南一省的问题,也不是近期才出现的问题。据《中国医药统计年鉴》的统计,2002年全国总体设备利用率为57.2%,2003年全国总体设备利用率为56.7%,而2004年全国总体设备利用率为55%,正在呈逐年下降趋势。我国医药企业设备闲置率高达45%设备利用率最低的口服液只有38.3%。
委托生产急寻出路
根据现行《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的委托双方都必须是通过GMP认证的药厂,委托生产的药品批准文号不变,药品质量责任由委托方承担,委托生产的药品由委托方销售,接受委托生产的药厂只负责按委托方要求的药品标准生产药品。没有生产条件的药品研发单位及药品批发企业则不具备直接委托药厂生产的资格。此外,保健品企业也不得委托药厂生产保健品。
不久前,北药集团、石药集团、上药集团、西安杨森、同仁堂、九芝堂、新华医药等众多药企高管齐聚京城,就“放宽药品委托加工政策”话题召开研讨会,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牵头,将此次会议形成的一份《关于适度放宽药品委托生产范围的建议》递交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各地政府也在为药企找出路。与汉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想法类似,重庆拟建“公共药厂”,协调重庆市140多家通过GMP认证的药品企业,通过对企业产能整合,协调药品代加工业务,以求减少重庆市制药企业的生产闲置率。
重庆市医药商会为《重庆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做的一份建议稿中写道,“将在年内要建立‘公共制药厂’,统一办理全市制药企业委托加工业务、统一加工价格、统一标准,维护委托方的知识产权,充分盘活我市制药企业的闲置资产。”以此来解决一些企业的产品销售状况较好但生产能力不足;而另一部分企业由于销售渠道不畅,生产线大量闲置,产能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的问题。
滇虹药业总经理郭振宇也认为,“放宽委托生产范围很有必要,现在全国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很多开工不足,有2500亿元的产能没有利用起来,但若想通过代工方式生产国外品种并不容易。比如美国企业则要求接受委托的企业生产车间达到FDA认证标准。”但他同时也表示,国家对这份建议可能会有担忧,因为一旦放宽委托加工范围,药品质量和市场监管的难度肯定要加大。
记者就此采访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专家办主任李磊,他也表示这种做法是一种创新的合作模式,对于有效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但在实行这种代加工中介服务时,还应注意是否行政许可和产品成本能否真正控制的问题。
看来,放宽委托加工范围虽说能有效利用闲置产能,但对药品安全及市场秩序监管将是一个新挑战。
产业整合刻不容缓
产业集中度低是几乎存在于国内各领域的顽疾,当然医药企业也不例外。尽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实行GMP认证强力整治,淘汰了2000家药企,三分之一退出市场,应该说力度相当大了。但通过GMP认证留下的4000家药企利润总和还不及美国一个辉瑞公司可据说国内还有一些新的制药企业正在开工建设。
据中国医药企业协会秘书长康泓介绍,今年上半年协会抽样调查的140多家企业,平均投入GMP改造资金达到了8600万元,且大部分资金来自银行贷款,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市场营销能力差、新产品开发能力弱、资金实力不足是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这些药厂都面临还贷、药品降价等诸多困难。致使即便产能过剩也很难转型。
一位现任美国FDA评审官员认为,中国有几百家制药企业足够了。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现有的4000家药企可以再整合重组。
据了解美国目前的药品市场被几个跨国制药公司垄断别的药品生产企业很难与之竞争。中国并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医药航母,目前还没有一家中国制药企业真正到国际市场上一展身手中国制药企业必须加快整合重组步伐,不仅可以当前解决生产闲置率问题,同时也解决竞争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