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技专利>> 国际市场>> 正文

外媒眼中的中国汽车质量

企业报道  2015-03-16 08:27:26 阅读:

  美国汽车评级机构J.D.Power公司的分析师李鲁波(LiLubo)说,中国汽车制造商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结构性障碍阻塞中国走向全球竞争水平之路。中国汽车工业仍然面临质量问题的挑战,在它能够达到全球竞争水平之前,还要做大量的工作。

  根据J.D.Power公司的初期质量调查(IQS),中国的PP100(每100辆汽车的问题数量)级别为231,几乎为美国车辆平均数124的两倍。另外,在中国的国内品牌汽车中,其质量问题几乎是在当地制造的国际品牌的两倍。在一些关键的部分,例如传动控制系统、驾驶体验和操控,这些差距特别重大。在这些方面,需要在研发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大量投资。

  同时,也有人指出,中国的小汽车在实现必要的质量增进之前,必须克服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首先,目前中国的许多汽车制造厂仍然为国家所有,许多高级汽车经理都是领取政府薪水的“干部”,仅有很短的几年时间去实现他们作为经理的价值。在较高的销售额或在较大的利润之间进行选择时,他们本能地追求销售,经常是损害利润。于是,当竞争激化时,他们的武器倾向于选择削价,而不是改善质量。

  另一些经理认同这样的信条:先用大量便宜的小汽车去夺取市场份额,然后改善质量,制造更好的产品。这种方法对一些初次购买小汽车的消费者可能起作用,但在更多的发达国家市场的经验表明,当购车人希望购买更高档的汽车时,这种方法会困扰汽车公司。向高档市场移动的消费者想要一个显示他们生活品位的品牌,并且经常不会用他们的名誉冒险,去购买许多人认为是初级水平的品牌。

  还有一些人认为,通过大量的广告和创造性的推销,甚至普通的小汽车也能成为销售明星。在其他的市场,这个策略也有成功的。但这种成功经常是短暂的。如果一个消费者最初的体验不好,再多的广告和促销手段,也不能使一个首次消费者成为二次消费者。

  上述结构性障碍,加上“营销近视症”,是对质量改善和中国汽车工业长期成功的一个巨大挑战。现代汽车公司在美国的戏剧性的复苏,这是中国汽车汽车制造商需要去学习的一个教训。

更多专题
聚焦想现代管理制度转型的典范

所谓“国营”,一是那时还没有“民营”,二是不“国营”连“订货会”都进不了场,不是国家定点企业就卖不出...

改制也能充满艺术性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