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技专利>> 国际市场>> 正文

锐意创新之师

企业报道  2015-03-16 08:25:08 阅读:

  创意来自公司内外,兼容并蓄

  设计新产品要尊重用户需求,而非技术要求

  放眼于市场的长远需求,而非眼前需求

  精明地失败

  在高科技业界,苹果公司虽然缺点不少、怪行不断,但它的创新能在用户中激起一种近乎宗教般的狂热。这其中至少有4项涉及重要经验可资其它公司借鉴。

  非我发明,却广受欢迎

  首先,创意来自公司内外,兼容并蓄。人们普遍认为,苹果沿袭了托马斯·爱迪生和贝尔实验室的革新传统,笼络工程师大力创新,并依靠瞬间的灵感设计产品。事实上,该企业的真正技巧是借用外部技术整合自身的各种创意想法,然后利用精致的软件和时髦的设计包装成品。譬如,iPod的创意最初源于一名咨询师,苹果于是聘用他负责整个项目。该产品由过时的零部件和独特易用的操控系统装配而成,但设计精巧,能够与苹果的iTune自动点唱软件完美结合。而iTune的点子也是购入后经革新改进而推出的。简而言之,苹果不惧收购创意,但永远揉入自身的特点,是调整和归并各种技术的集大成者。

  这种被称为“网络创新”的模式不只限于电子产品。宝洁、BT和其它几家药业巨头等也加以采用。这些企业都意识到,承认公司本身无法提出所有的好点子是有积极作用的。要让网络创新模式奏效,需要培养同新兴公司和学术研究者的人脉关系,不断寻求新点子,并且保证工程师不受“非我发明”病征的影响,该病征历来重视内部创意,拒斥外来观点。

  其次,苹果的实例表明,在设计新产品时,尊重用户需求,而非技术要求具有重要意义。有太多的技术企业认为,拥有聪明的内部员工就足以销售产品,这导致了工程师设计的产品只能面向其他的工程专业人士。苹果不断地将灵敏的技术和使用的简洁性、方便性相结合。iPod并非第一台数字音乐播放器,但却首开先河,实现在线传输、组织和购买音乐,而且简单方便到几乎人人都能体验。与此类似,iPhone并非首台整合音乐播放器、网络浏览器或电子邮件软件的移动电话。但现有大多数的“智能手机”需要用户也足够聪明才能使用。而且把“方便使用”当作自身努力目标的技术企业还是太少。

  充满渴望,大智若愚

  一般来说,倾听用户的需求是个好主意,但并不够。虽然“创新要以用户为中心”,让用户的反馈主导新产品的设计,但苹果的第三项经验昭示我们,聪明的公司有时应该忽略市场在当下显示的需求。iPod在2001年上市时遭到嘲笑,但乔布斯先生凭着本能坚持下去。任天堂在推出广受欢迎的视频游戏机Wii时情况类似。他们认为玩家以外的群体是尚未开发的市场,于是冒险为他们而非现有的玩家设计游戏机。

  第四项经验是“精明地失败”。Mac机是从早期淘汰的Lisa废机中改造而来的;iPhone是在苹果原先和摩托罗拉联合开发的音乐电话失败后设计出的。苹果公司在这两次都吸取了教训,并且再次尝试。他们最近推出的电脑基于NeXT开发的技术。NeXT是乔布斯在20世纪80年代创立的公司,后因破产被苹果收购。这一教训更广泛的意义是,别去归咎失败,而要容忍对之,并从中吸取教训:欧洲无力创建硅谷的竞争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严苛的破产法。

  当然,这些经验都不能保证成功,iPhone能否成功也难以保证。但至少在目前,要想出一家比苹果更能体现创新风格的大公司并非易事。

更多专题
聚焦想现代管理制度转型的典范

所谓“国营”,一是那时还没有“民营”,二是不“国营”连“订货会”都进不了场,不是国家定点企业就卖不出...

改制也能充满艺术性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