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郭文婧 自由职业者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花红药业董事长韦飞燕一语惊人:“90%以上的药品都有降价空间,价格砍掉50%,一点问题都没有”,“大多数药企并没有从药品差价中得利”,并表示,以回扣促销量,搞得药企都很累,药企不是不想降,而是不敢降。(3月9日《齐鲁晚报》)
岂止是砍掉50%,有些药即使价格砍掉99.99%,也依然是暴利。央视就曾经曝光,芦笋片价格虚高1300%,恩丹西酮价格虚高2000%,克林霉素价格虚高2100%,奈福泮价格虚高6600%,葡醛酸钠注射液价格虚高9137%,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药价虚高的原因,有医院和医生方面的原因。2013年7月23日,央视报道福建漳州医院腐败全线失守,漳州全市73家公立医院100%涉案,95%的医生涉案,药价50%是用于贿赂。
也有药监局的原因。药监局前局长郑筱萸被判死刑后,人们欢呼雀跃说找到了药价虚高的原因,批准药品注册申请泛滥,一方面,随便换个名称、换个包装、换个剂量就成了新药,所以低价药自然见光死;另一方面,如此多的新药参与招标竞争,自然就得遵循投招标“潜规则”,将成本拉高。
被称为“天下第一司”的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官员们纷纷落马后,人们再次感叹“找到了药价虚高的根源”,美其名曰少以药补医,或不以药补医,无论是顺价加价15%,还是零差率,都让公开的价格竞争机制失灵,“谁药品价格高、回扣大,谁的药就卖得好”,对药厂逼良为娼,不得不一样采取“高定价、大回扣”的竞争策略。
我们还记得2013年7月的葛兰素史克中国行贿事件,上至发改委、工商、物价、人社等政府职能部门,中间包括医药公司、旅游公司、专家学者等,下至基层医院、医生,全链条腐败,让15元的药品来华就卖到207元。以价值观标榜的外企都不得不如此,国内的药企又焉能不累,怎敢降价?
药品的降价空间,谁都知道,但问题是,望梅怎能止渴?“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已经表示要推动药价改革,思路是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放开医保目录中低价药的价格,准备公布政府定价目录。这些措施,尽管总体思路是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毕竟全链条腐败的铲除非一日之功,远水不解近渴,药价不会自然而降。
在生产要素已经基本市场化的今天,推导出药企的生产成本,根本就不是一件难事。因此,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宛西制药董事长孙耀志的建议倒是可行,通过市场的“量价”谈判机制,列入国家财政支付的医保药品、耗材,全国统购,分省发货配送。这也许是将药价尽快降下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当然,张福维代表的建议也很重要,实施异地审计,毕竟腐败是我国药价虚高当前最主要的原因。可是,医院无利可图、医生实际待遇面临下降的危机怎么办?倒逼政府投入,倒逼医疗体制改革,倒逼医院和医生以更好的服务、更低的价格来竞争病人,切莫又走入提高诊疗费的误途,让人民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所谓“国营”,一是那时还没有“民营”,二是不“国营”连“订货会”都进不了场,不是国家定点企业就卖不出...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