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常常以为国有企业领导好干,其实不然,或者说,今天已经不是那么回事了。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对国有企业经理人来说,主要就是评估的角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角度比较单一,听话、能把下达的任务完成就行了,市场经济则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且压力强度在不断加大,“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是对国有企业经理人压力的最好写照。
今天的国有企业经理人同其它所有制企业经理人一样,要面对市场的压力、发展的压力、投融资的压力、创新的压力、人才和技术以及管理的压力等生产或服务方面的常规经营压力。此外,他们还要面对政府的压力、社会的压力、职工的压力和自我的压力,这四种压力要比一般其它所有制企业大得多。
政府要求国有企业“多拉快跑”,上规模、增效益,做强做大。对于好企业,增长率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并且应多承担点“责任”。有个比喻:熊胆很珍贵,养熊人为了多赚钱、快赚钱,给熊插一根直通胆囊的管,让熊整天产胆汁,由于超负荷,最终结果是熊早早地被活活“累死”。国有企业就恰似这只不断超负荷的“熊”。对于业绩平平和亏损的国有企业也有个非常恰当的比喻: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关系就如同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为了培养孩子,不断投入,也没看孩子是不是这块料,玩命地让孩子学这学那。孩子学成了,家长获得荣耀和回报。若孩子没学成,无论是本身不成还是“累坏”了,家长又表现出来一种失落。从不想自己在认识和方法上有什么不当。
来自社会的压力,往往和社会偏见有关。国有企业经理人所处的环境比非国有企业要复杂一些,这其中有有利的一方面,比如享受到更多的政策和保护,也有不利的一方面,比如衡量标准模糊、面对的相关主体复杂。国有企业在承担责任的时候,人们往往说“你是国有企业,你就应该如何如何”,而在评价国有企业经营成果时,又往往忘记了前边派发的“责任”,简单地说“你不如谁谁谁”。这种评价往往让人哭笑不得。
国有企业与其它所有制企业本质上的区别之一,是职工与企业的关系。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本是一个政治概念,结果却与经济挂钩。生是国有企业的人,死是国有企业的鬼,与国有经济共存亡,多么慷慨激昂。但是,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一个经济体,它不是靠口号生存的。要实现经济目的,就必须进行资源的优化组合,职工只进不出的模式,只能带来企业的老化和活力的缺失,老、弱、病、残怎么同强壮劳力去拼去杀。
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对国企经理人来说,成了一种特殊的压力。在计划经济中形成的国有企业,最大的特点是政企不分,尽管经过了那么多年的转型,但涉及到人的观念和企业文化的事情,还需要几代人的新观念培育和对旧做法的淡忘。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经理人就不得不面对这种关于人的衡量标准的“是与不是,不是与是”的纷争。我是不是冒了?人家怎么看我?职工怎么看我?领导怎么看我?
国有企业经理人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创造,有力地支撑了我们今天的经济繁荣。当然,由于历史和制度、机制的原因,他们确实还存在一些瑕疵。希望社会能够理解他们,多一些恰当的鼓励,少一些无端的指责。
所谓“国营”,一是那时还没有“民营”,二是不“国营”连“订货会”都进不了场,不是国家定点企业就卖不出...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