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观点与评论>> 正文

中部地区招商之“锦囊”

企业报道  2015-03-13 08:57:38 阅读:

  近年,襄樊高新区引进各类项目80余个,实际到位埠外资金20.5亿元,其中外资6005万美元,占襄樊市实际到位外资额的65.2%;还是这一年,来高新区考察投资的国内外客商超过4200家,其中世界500强5家……在招商引资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客商将投资“视角”瞄准高新区?这块土地到底有什么吸引力?高新区管委会给出的答案是:“因为高新区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在“国牌”下“尽享阳光”2006年5月30日上午,一期总投资9.18亿元的14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集体入驻高新区。大批项目集体签约并入驻,在该区尚属首次。“我们看中的就是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汽车动力及零部件产业基地这两块‘金字招牌’。”襄樊恒德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负责人毫不讳言。那么“国牌”对于客商到底意味着什么?

  除了能享受国家级高新区应有的优惠政策外,还能享受高新区税收财政、用地、规费和服务性收费、投资服务等方面的22项优惠政策。

  “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很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高新区招商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除了“国牌”,在高新区投资还能享受到哪些“阳光”?

  2006年1月1日,省科技厅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权首次下放到高新区,使该区成为全省除省科技厅外,惟一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资格的单位。

  同年8月16日,襄樊长源东谷实业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被高新区自主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这意味着这批企业将享受同高新区原有的147家高新技术企业一样的优惠政策。这样的优惠政策共有30多项。2006年10月31日,高新区成为全省第2家、全国第13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这意味着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未来将作为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受到重点扶持。

  地利:在比较中彰显优势

  有3个数据可以描述高新区现在的区位优势:

  3分钟:到襄樊火车站;5分钟:可以上4条高速公路;10分钟:到襄樊机场;这里还设有国家二类公路口岸、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保税物流中心等机构。

  一份2006年高新区与上海宝山区的投资成本对比分析表显示:对一个占地100亩、投资1.4亿元的工业项目来说,在高新区一年可减少电费支出6000万元、水费200万元、天然气费8万元、工资2000万元、土地费用5000万元、企业所得税50%……更重要的是,雄踞区内的东风公司等国家特大型企业,使前来投资的客商得以“零距离”配套,从而大大降低物流成本。据统计,2006年,全区引进的80多个项目中,仅汽车及零部件、高新技术项目就占到总数的95%以上。襄樊曾经是全国最有名的三大军工企业聚集地之一。聚集在高新区的就有8家军转民大中型科技型企业。这些军工企业经过调迁、改造、调整,在人才、技术、装备、管理、资金等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在比较中凸显高新区的优势,让客商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是高新区招商的又一制胜法宝。

  人和:众人拾柴火焰高

  襄樊市市委书记田承忠曾数次来到高新区汽车工业园指导工作。他对高新区管委会负责同志说:“襄樊的发展看高新区,高新区的发展看项目建设,一定要加快项目建设步伐,昂起全市工业经济的龙头!”

  2006年,高新区主要领导亲自带团,先后20多次到上海、北京、广州、香港、韩国、日本等地招商;各部门积极行动起来,资源招商、特色招商、网络招商、委托招商,十八般武艺全套上马。

  各部门涌现出许多编外“招商能手”,各打各的优势仗。去年9月,总投资3265万美元的博拉经纬纤维有限公司准备将公司注册地、总部和研发中心放在高新区,该区仅用15天便办完所有手续,使这一迄今为止襄樊引进的最大的民营合资项目顺利落户。

更多专题
聚焦想现代管理制度转型的典范

所谓“国营”,一是那时还没有“民营”,二是不“国营”连“订货会”都进不了场,不是国家定点企业就卖不出...

改制也能充满艺术性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