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等待迎来转折

企业报道  2015-03-13 08:51:04 阅读:
核心提示:30年中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之路,风雨兼程,今天是否走到了一个收获的季节?展望2004年ERP发展趋势,回顾2003年ERP发展历程,也不妨回顾一下30年来ERP的历史

  30年中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之路,风雨兼程,今天是否走到了一个收获的季节?展望2004年ERP发展趋势,回顾2003年ERP发展历程,也不妨回顾一下30年来ERP的历史。“文化大家”施蛰存说历史不是“重写”,而是可以“另写”。希望“ERP30年”这组文章能给企业提供一些另写明天ERP历史的信息。

  一个流行的看法是我国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从1978年开始的,而那一年正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航程。

  “其实应该更早”,机械部设计总院退休专家冯世泽先生回忆道。

  历史这样翻开了第一页

  “中国电子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联合设计组”在1973年9月1日成立的故事很少被人提起。但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用计算机技术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有了真正的实践活动,而这样的技术革新改造试点又与当时的大环境是那么不和谐!

  1973年9月1日,“中国电子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联合设计组”成立,时任机械部副部长的孙友渔出任联合设计组组长。而大背景是刚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同志强烈地意识到“中国企业应该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把“学习引进先进技术”作为“整顿提高”方针的重要内容。冯世泽就是当年“联合设计组”的成员。“还有红头文件呢,要回顾我国的企业信息化进程应该从那时开始算起”,要知道那时侯的中国还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

  经过两年的思考,闭门造车不利于提高自己,“引进”成为了共识。1975年,冯世泽随其他中国技术专家和美国IBM公司的谈判代表在一间小屋子里面开始了长时间的技术交流和“秘密谈判”,最后,以94万美元的价格从IBM引进370138大型机,并于1976年引进了IBM的MRPII软件COPICS,着手翻译著名的“黑八本”、“大八本”(包括企业管理流程、技术等内容的专业资料)。机械部自动化所、理工大学等10家单位随后展开了基础理论的培训,这是中国第一次接受先进管理技术理论的培训。很多后来名声在外的管理专家陆续从这里走出,包括他们的学生。

  1978年,沈阳鼓风机厂、杭州齿轮机厂、南京汽轮机厂作为三家试点单位分别引进了美国IBM、西德西门子的相关技术。而沈阳作为中国比较集中的工业重镇,也有七八家企业先后上马类似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如今,ERP可以说已经演变成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甚至是企业信息化的代名词,中国ERP的历史由此也完全可以上溯到1973年。

  国外厂商“开垦”、本土企业竞争商品化软件市场

  SSA的出现结束了硬件、数据库带动应用软件的历史,而四班的出现成为“平民”MRPII系统冲击“贵族”系统的分界线,SAP的进入中国则迅速显示了强大的马太效应。

  这些著名国外管理软件厂商在中国的发展也催生了新一批的国内ERP厂商,上海启明就是一个例子。尽管日后消融在汉得公司,但在当时的华东地区还是有过自己的一番天地,并且也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财政部对会计电算化的“评审”、培训大大刺激了国内财务软件行业的整体发展,完成了“原始积累”的“财务软件系”不约而同地看到了ERP的市场潜力,开始涉足更为复杂艰辛的崭新领域。几年之后,效果渐显。

  1998年的一件标志性事件是:以用友、金蝶为代表的国内财务软件商“集体迎接ERP时代的到来”。企业整体解决方案的巨大需求让这些完成了一定资本积累的公司开始向这个领域发起了进攻,打破了国外软件几乎一统天下的格局。从产品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进步也符合规律。国外所谓ERP整体解决方案的厂商大多也是从制造、财务、人事等子系统延伸而来的,而国外软件系统通常在设计架构、稳定性、实施经验等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而从市场实战的结果看,各家公司几乎都有自己的收获,所谓“各吃各饭,都能长胖”,但从公司战略、品牌形象、市场占有率方面还是参差不齐。

  财务软件的发展并不只是自今日始,而财务软件商品化的成功也是中国软件发展值得研究借鉴的宝贵经验。说起这段历史不得不提时任财政部会计司电算化处处长许建钢。

  1985年前后的财务软件也是厂商与企业妥协后的定制化产品,因为没有行业标准也就无法在销售量上有一个显著的提高。有清华计算机背景的许建钢想到有必要动用财政部的权威起草一个标准化软件标准,每个厂商需要进行评审,并向社会推荐。1989年,后来称为“许十条”的《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出台,“先锋通用财务软件系统”第一家通过评审,带来的直接效益就是随后的几个月销量猛增,“用友”成为第二家通过的财务软件。按许建钢的说法,“评审通过实际上是软件厂商分享财政部的无形资产”,对培训工作的放手又大大促进了企业学习电算化软件的热潮。“培养了很多百万富翁”,已经是管理软件分会理事长的许建钢后来说:“但这就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

  对财务营销模式的迷信也让这些初入ERP领域的厂商们感觉到不适应,因为一个ERP项目的销售和服务周期通常比较长,靠几次巡展就能“搞定”客户的几乎是天方夜谭,拍胸脯“一月销售十几套”的销售员很快就感觉到了ERP销售的艰辛。而部门管理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在设计思想上的迥异很快在与传统ERP厂商的竞争中“捉襟见肘”。“要过产品关”纷纷成为由财务软件转型而来的ERP厂商的必修课,甚至花巨资从台湾购买源程序,或直接与他们合作重新包装出一个新的品牌,或与国外厂商合资合作。而此时也没有什么政府部门的“评审”一说。

  经过几年的“折腾”,大部分财务软件厂商完成“ERP厂商”的变身,并且借助财务软件的客户基础和销售渠道赢得了不小一批中小企业客户。而有了“全局”观点以后的ERP厂商又转身开始重新思考财务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作用,由帐务核算向集团财务会计发展,“前度刘郎今又来”,鼓噪ERP多时的财务软件厂商又重新重视起“财务”这块市场了。

  ERP的概念延伸和行业分化

  供应链(SCM)思想的发展拓展了基于企业内部管理的ERP的思路,CRM的发展更把市场、营销管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覆盖整个上下供应链的社区管理系统被Gartner称为了新一代的ERPII系统。与此同时,对行业差异的再认识使得行业解决方案和平台化策略大行其道。

  “由CIMS项目、国外MRPII软件和国内财务软件三个方向发展起来的国内管理软件市场的重要力量,在2000年前后融汇在ERP的洪流中。SAP等一些主流ERP厂商在中国市场的全面铺开又推动了这个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是SAP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兼中小企业事业部总监黄骁俭先生对过去30年历史的一个看法。黄本人穿行ERP行业多年,从当年企业的实施骨干到四班、金蝶、SAP等国内外著名软件厂商工作多年,其对市场的敏锐观察和独到见解为业界所熟知。

  “国内ERP软件的发展里程非常类似于国外”,在ERP行业浸淫已久的MAPICS亚太区总裁伍家铭(KMNg)先生说:“美国的和欧洲的ERP在技术侧重点上不太一样,美国的ERP基本上从制造业开始发展而来,从MRP到MRPII,再到ERP,对M(Material,物料)非常重视,是从DueDate(交货期)开始倒算过来,解决在最后装配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所以,对离散行业比较擅长。而欧洲厂商对Capacity(能力)比较看重,是有限能力还是无限能力对企业的生产影响很大,对流程行业生产问题的解决比较擅长。SAP就是一家欧洲背景的公司,所以在非制造业和流程行业优势明显,而像MAPICS这样的公司还是紧紧抓住在制造业的知识背景和行业优势。”

  2000年左右,甚嚣尘上的网络浪潮还没有到“幻灭”的时候,与网络浪潮前后来临的是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概念盛行,这些新锐厂商与从CIMS、财务软件和国外MRPII厂商发展而来的ERP软件企业一起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行业,管理应用类软件市场的确得到了“放量增长”。“老大”SAP的影响力开始得到充分显现,一位SAP的销售员曾跟我谈起,很多企业都是追着他要签单,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我们追着客户,因为他要的就是全球“最大最好”的软件,“好大喜功”的倾向非常明显。但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真正离他们比较“近”的感觉还是在2003年SAP发布中小型企业解决方案以后。

  随着ERP概念的深入人心,非制造行业的信息化需求也被大大激发起来了,但是合适这些行业的专业软件并不多见,一些软件产品通常没有汉化版本或本地支持,或者用户也不知道上哪里找这些专业软件。比如商品流通、图书发行等领域自我开发的比例也不在少数。随之而来的,行业划分比较细致的专业化软件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或专门开发,或代理国外同类产品,也迅速打开了市场,浪潮通软干脆以行业版本推销市场,南北在外贸领域觅得一片天地,侏罗纪在石油系统大行其道。“ERP”已经不只是制造业的ERP了,甚至也不只是“全套”的ERP,而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甚至是整个信息化的代名词了。

  从风雨兼程到蜂回路转

  “现在可以说是到了一个收获的季节了”,有些风险投资厂商流露出了对IT前景的乐观估计。2003财富榜中的IT故事让人又一次感受到IT回暖的迹象,企业应用需求的自发性增长比过去政策导向的需求来得更加真实、长久,对ERP的几起几落的认识也渐渐回归到其本来面目。

  “老说ERP代表先进的管理思想,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台湾汉康公司董事长柳中冈先生认为:“ERP就是一种工具,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用法,本身并没有什么先进与落后之说。”

  ERP在中国的际遇随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出发点多少有些被“异化”的味道,2003年甚至涌现了下一代ERP、URP等潮流和ERP是否过时了的大讨论。但不管怎样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企业对自身管理水平的真切关注,计算机辅助管理才开始真正走向“正常化”,“工具说”的流传就说明了这一点。只有企业对ERP的看法越趋于正常,管理信息化行业才越有可能真正走向持久的繁荣。

  一路风雨兼程的管理信息化行业终于迎来了峰回路转的时候了。回顾30年的历史,我们不禁叹息,有几个可以“折腾”的30年?

更多专题
如何管理企业中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企业执行力的高低。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

等待迎来转折

30年中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之路,风雨兼程,今天是否走到了一个收获的季节?展望2004年ERP发展趋势,回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