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看到中国水污染地图的那一刻,记者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沉重。现在一些企业以社会捐助行为大力渲染自己所尽的社会责任,而殊不知,另一方面企业也是浪费资源、超标排放甚至造成恶劣环境事件的主体。生产过程的污染已经最终损害了公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那么企业的社会责任又从何体现?
与之相悖的是,这种情况却并不妨碍污染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热销,这就给企业传递了扭曲的市场信号,鼓励它们降低环境标准,通过减少环保投入来赢得市场竞争。因而,如果在价格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都选择绿色产品就会给企业发出一个正向的市场信号,形成真实的市场压力,促使企业考虑其违法排放行为给品牌和市场份额带来的影响,促使其遵守环境法规。
由于当前的环境执法力度偏小,记者就曾听到有的企业放话说:按照中国的环境违法处罚标准,我们可以污染100年。这些污染企业仅交罚款,然后该怎么干还怎么干,显然这种状况不应持续,必须把违法的成本提起来。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外界的压力,企业也难有作为。据说企业的一个节能减排举措因为会影响企业的利润,在董事会上并不是很容易被批准。因而注重环境保护的企业无形中成本在提高。从这种意义上说,像水污染地图那样将更多的信息交给民众,由他们的绿色选择加大对企业整改的压力,也能使企业产生治理污染的动力。因为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保护周围环境不被破坏、保护周边民众的身体健康、守法执法才是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一个日本企业就是因为上了污染企业黑名单,引起了其上下游企业的关注,而由上下游企业形成的压力也促使该污染企业积极设法改进。这点上,品牌尤其敏感,它可以把压力直接传递到整个供应链上。现在,大企业更多的是实行生产外包,因而人们对大企业的关注点就更应该转移到其整个供应链上。例如宜家家居,就有人质疑其进货管理上有问题,是否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那么,作为上游的原材料企业就会受到影响,面对压力,大零售商都会把压力转移到供应商身上。生产企业和零售商都会严格审核其供应链条,不选择超标企业做自己的供货商。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将影响整个生产链,高污染企业就可能在这个生产链上消失。
其实节能与减排是高度相关的。如果企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可以在生产时注意节约资源,最直观的就是可以减少排放。如果环境信息更透明,它不仅可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还能在消费过程中考虑企业的环境表现,在污染企业证明已经改正之前谨慎选择其产品,就可以用自己的购买权力促使企业改进其环境违法行为。这样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供应链统一起来,从侧面支持环境部门的工作,也促进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