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型企业在社会责任指标表现上与大型企业相比并无显著差异,内资企业的指标表现不逊于外资企业。与普通公众的想象不同,对承担社会责任报以热情的企业并非“内外有别”,只不过洋品牌重视社会责任的表现形式更为规范并已形成完善体系
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为纪念《献血法》颁布10周年,由中国红十字总会和国家卫生部共同主办的“用爱汇聚生命之河,热血谱写奉献之歌”大型公益晚会日前在京举行。白象食品集团、紫竹药业公司、加多宝集团、太爱肽国际健康产业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获得了由中国红十字总会颁发的“人道主义服务勋章”。
作为社会公民的一种,企业和其他类型的公民一样,背负道德义务,并接受社会伦理的检验。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衡量企业发展的新标准。众多企业也意识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谈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公益行为时指出:“公益行为其实不仅是一个富有文化理念的企业的道德理想,是企业成为社会良心维护者的自觉行动,而且也是企业获得社会承认的有效途径。”
对林毅夫教授的这一观点,一向热衷于人道主义事业的白象食品集团董事长姚忠良也表示认同。姚忠良告诉记者:“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对推动白象食品集团品牌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任何一个不断成长的企业都会强烈地感受到社会责任对树立企业品牌的巨大推动力。惟有重视包括环保价值、人文理念、公益事业等在内的社会责任,才会逐渐锻造出企业的品牌,并成为维持品牌美誉度常盛不衰的重要保障。”
漠视社会责任而被舆论质疑的现象屡见不鲜。3年前,金光集团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APP)被指在云南圈地毁林事件几乎掀起了一场拒绝使用APP产品的热潮,国家林业局随后宣布,已致函云南省人民政府,要求其尽快责成停止印尼APP拟在云南大规模并购国有森林资源的行为。而最近这个行业世界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再次被指控在中国继续毁林圈地,卷入了新一轮的环保风波。
以往人们往往有个认识误区,认为那些国际化的洋品牌比起国内企业更热衷于环保、扶贫、救助之类的公益事业。然而,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光华管理学院单忠东教授在对中外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及实践情况开展大型调查后指出,中小型企业在社会责任指标表现上与大型企业相比并无显著差异,内资企业的指标表现不逊于外资企业。与普通公众的想象不同,对承担社会责任报以热情的企业并非“内外有别”,只不过洋品牌重视社会责任的表现形式更为规范并已形成完善体系。
调查中发现,对于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外资企业普遍给予高度的组织保障,并在战略规划上提到相当明确的位置。在社会责任管理措施的组织保障方面,外资企业普遍表现更为正规化、日常化、专门化,因而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更为广泛和显著。
姚忠良表示:“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外资企业的系统化与专业化正是白象以及其他国内企业所应该学习的。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以此提升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番话或许体现了众多国内企业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