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建于1934年的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如今,经过脱胎换骨的磨砺和变革,正在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十五”期间,太钢钢产量从316.87万吨增加到539.10万吨,增长了70.13%;不锈钢产量从24.28万吨增加到92.55万吨,增长了2.81倍;销售收入从113.92亿元增加到360.81亿元,增长了2.17倍;实现利税从11.44亿元增加到43.10亿元,增长了2.77倍,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全球名不见经传的太钢,一跃进入世界不锈钢八强行列。
“不锈钢之于太钢,就如同土地之于农民,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川平近日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发展不锈钢是市场的需求、国家的要求、我们的擅长和竞争所迫。中国是全球最好的不锈钢市场,太钢是中国不锈钢、特殊钢最好的企业。面对挑战和机遇,太钢必须积极应对,抢先占领不锈钢制高点,在与国际一流企业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在不锈钢发展较早的发达国家,市场已相对饱和,不锈钢产业进入了调整期,已经不可能大规模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新兴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不锈钢大量进入民用领域,带动着世界不锈钢需求的快速增长。不锈钢生产和加工业向中国等新兴国家转移的趋势明显加快。
我国钢材市场总量供大于求,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国民经济所需的关键钢材品种仍大量依赖进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锈钢需求量越来越大,进口却始终占到70%以上。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有潜力的不锈钢市场。
由此,太钢确立了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的战略目标。其基本内涵是:在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内要坚持走专业化发展的路子,在普通钢与特殊钢之间,选择发展特殊钢;在特殊钢中,发挥自身优势,集中力量发展不锈钢,将不锈钢做大做强,跨入国际先进水平,进而建成规模大、品种特、质量优、成本低、研发强、效率高、服务好、环保良的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能不能很快赶超国际强手,事关太钢成败。我们不能甘居二流,二流是没有出路的。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出一流,太钢人非要有这种志气不可”。
“十五”以来,太钢的科技投入率保持在4.57%—5.10%,累计支出技术开发经费73.5亿元。2003年至2004年两年间,太钢科技研发投入就达16亿元,超过前30年投入的总和。2005年达11亿元之多,2006年又翻了一番,达到26.7亿元,占到销售总收入的5.17%,远远高于国内钢铁行业的平均水平;设立以不锈钢为主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施“515”(50名高级管理人员、100名高级技术专家、500名优秀操作能手)人才战略;依靠自身研发力量,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为我国钢铁工业填补了近百项空白。先后自主开发了低温压力容器用钢、铁道车辆用铁素体不锈钢、高性能耐热不锈钢中板、石油行业油气管线用不锈钢等一批战略品种,打破了国外垄断。高质量不锈钢板材技术开发等3项成果分别获2003年、2004年、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
目前,太钢已拥有以不锈钢制造为主的700多项核心技术,其中近100项核心技术具有国际水平。在全国438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排名中,太钢技术中心由2001年的73位提升到第4位。在太钢的总销售收入中,新产品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已占到5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
“我们正在做正确的事,我们还要学会正确做事。”陈川平与党政一班人明确提出,实现战略目标,既要注重规模,更要注重品种和质量;既要注重硬件,更要注重软件;既要注重物的因素,更要注重发挥人的作用;既要注重学习,更要注重创新;既要注重获取资源,更要注重节约资源;既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环境保护。陈川平将此作为太钢的经营理念,引导着太钢人向着宏伟的战略目标阔步前进。
陈川平告诉笔者,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必须对内对外全面开放,透视强手,进一步明确在行业里谁最好,我们差在哪里,差距多大,原因何在,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分几步、在何时成为最好。陈川平明确提出,太钢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方法就是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实施赶超。“只要我们注重发挥后现代优势,高起点、高速度推进技改,迅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就能使太钢已有的技术、经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跃居世界不锈钢企业前列”。
陈川平表示,“十一五”期间,太钢将再接再厉、乘胜前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进精细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走出一条“更精、更特、更省、更快、更新”的发展之路,建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进入世界5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