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品牌的竞争是无力的竞争,没有品牌的市场是脆弱的市场,没有品牌的企业是危险的企业。”这是一位企业总经理参加央视《品牌中国》节目时的感言。
近年来,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然而,与高技术快速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相比,品牌的国际化仍然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短板。高新技术企业该如何扬长避短,挑起中国品牌的大梁?近日,以“研究企业、服务企业”为宗旨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进行了大量调研后,给出了相应的策略。
着力区域优势产业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要创建全球性知名品牌,实现从产品走出去到品牌走出去的跨越。”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首先谈到了“中国制造”在世界贸易市场的尴尬地位。2007年上半年,中国出口总额高达5467亿美元,但是,我国自主品牌出口占出口总额不足10%,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达58%。
另外,从一线龙头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也只有海尔、联想、格力等极少数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中国品牌国际化创建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品牌的缺失,“中国制造”只在国际市场中赚取制造环节的低额利润,高额利润被国外的品牌企业、经销商所赚取。而且,大量“中国制造”的低价产品出口,引发了频繁的贸易磨擦,仅2006年中国就遭到68起新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位居全球第一位。因此,“中国制造”要实现从规模扩大向效益提升的转变,推动品牌国际化将是中国众多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未来20年的核心战略任务。
综观世界领先的区域产业,世界性品牌的出现往往依托于区域产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例如,美国硅谷IT产业就孕育了微软、英特尔、Google、雅虎等世界著名IT品牌;在模拟技术时代,日本的消费电子产业成就了索尼、松下、日立等品牌;在数字技术时代,韩国消费电子产业孕育了三星、LG这样的世界性品牌。
“品牌国际化从市场角度来看,某些时候区域品牌甚至是企业产品、服务品牌的核心价值元素,对其它竞争品牌具有否定性。同时,企业品牌也会相应推动区域产业的发展,存在互促性。”王德禄认为,抓住产业升级的机遇,高新技术企业品牌国际化往往可实现跨越式发展。他例举了一些产业升级过程中后进者超越在位者并成为世界产业领袖的案例。譬如三星正是把握了模拟时代向数字时代的产业升级,超越了索尼、松下等强大竞争对手成为目前消费电子市场中的领袖品牌;而丰田则是在石油危机背景下,轿车产业由大型化向节油微型化发展的时期,超越通用、福特等老牌汽车公司,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领袖。
“目前,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业升级越发迅速,尤其是在IT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应用领域,这为后进地区的后进企业孕育了超越竞争对手的重要契机。另外,在一些技术驱动的产业升级中,后进企业在没有原有业务包袱并且对新技术有足够前瞻性情况下,完全有机会超越老牌强大的竞争对手。”王德禄说。
立足高端新兴市场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优势产业除一些传统产业外,移动通信、互联网等产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并且这些产业的变革同步甚至领先于传统发达国家,一大批下一代产品或者服务率先在我国出现,使相关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了优势产业。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等一批新兴产业,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的企业没有差距,而且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孕育了企业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
“由于经济与文化强势的原因,被高门槛市场接受的品牌会比较容易进入相对低端的市场。相反,仅被低端市场接受的品牌会很难进入高端市场,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品牌扩张的重力效应。”王德禄认为,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拓展过程中,只有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才能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品牌,并借此比较轻松地向二三线市场延伸,丰田、三星、海尔的全球拓展就是如此。以相对低端市场为切入点进入国际市场的意义只是赚取海外利润,对打造国际化品牌并无作用,甚至会破坏品牌形象,阻碍品牌未来进入高端市场。海尔品牌国际化的成功路径正是从高端市场切入开始的。
印度、巴西、俄罗斯等重要新兴市场的出现为高新技术企业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广阔空间和重要契机。王德禄对此进行了分析。他说,首先,在国际新兴市场,中国企业与欧、美传统的大型企业都是新进入者,中国品牌与发达国家的品牌同属于陌生品牌,因此新兴市场采购商的采购体系会更加开放;其次,新兴市场采购商往往更加注重对产品性价比要求,在中国产品技术不逊于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中国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可以依靠价格优势胜出;第三,中国工业品品牌通过在新兴市场拿到“第一单”后,成功案例的示范效应会造成强大的市场影响,藉此中国工业品品牌可以顺利进入国际一线市场。华为的品牌国际化道路就选择了从新兴市场向传统高端市场渗透的策略。
王德禄认为,未来5年,中国完全有能力打造一批世界级的企业,也有能力打造一批世界级的品牌。
公司实行职工持股,体现了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要求。公司一般职工是企业的劳动者,其出资购买一定...
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完全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中,往往水土不服、生存困难,关键的问题是他们不知道风险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