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在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兴致勃勃地手持秒表测量工作时间的时候,他本人恐怕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在后来的管理学家中找出一个没有对其工作发表过评论的人,并不比在鸡蛋里挑骨头容易。以至于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不无感慨地认为,泰勒的思想是“继联邦宪法之后,美国对西方思想所做出的最持久的一项贡献”。
如今,很难有人能准确估算出他那只“秒表”到底价值几何,但它无疑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秒表”。而且,经过前一阵子由“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以及“眼球经济”等令人眼花缭乱的名词引发的喧嚣与浮躁之后,蓦然回首,我们似乎仍能听到那只“秒表”发出的清脆而悠远的嘀嗒声。
秒表的主人
首先,泰勒是一个发明家。他与冶金专家莫瑟尔·怀特合作提出了著名的泰勒—怀特工艺流程,对金属切割技术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从而使金属加工的批量生产成为可能。泰勒一生获得了40多项专利,也使自己变得非常富有。主要包括1909年发明的“移栽活树设备”,19世纪80年代发明的“革命性”的“动力汽锤”,以及1900年发明的“磨滚珠设备”等;其次,他是一位运动健将。他为自己设计了匙形的网球排,并赢得了1881年美国网球冠军赛的双打冠军;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是一代管理宗师,他划时代地开创了科学管理,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勒的秒表把精确和纪律带到了工厂、带进了车间,也在20世纪初把西方企业带进了科学管理时代。他通过观察研究与秒表测量,寻找工人工作的最佳方法,然后试图把这种方法固定下来,并通过培训使普通工人都能掌握这一技能,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比如,他通过对搬运生铁块工人的动作与时间研究,使人均生产率从每天12.5吨提高到48吨,几乎是原来的四倍。
泰勒在企业中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管理类别——中层管理。在此之前,工厂里除了老板就是工人。如果细分起来,工头可能算是另外一个比较独立的“工种”。但他们的工作只是监督工人,根本谈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管理。泰勒的工作可以说创造了一类新的管理岗位,他们致力于监督、观察、衡量、判断分析以及员工培训等工作,从而使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日渐明朗。
对管理学而言,泰勒最突出的贡献是“创造性”地把管理当作一门学科,从而为管理学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人们对管理是什么、管理应该做什么、管理有什么作用等关键问题尚不清楚。也许当时的《简明牛津字典》对管理的解释——“耍花招、不诚实的发明装置”更能说明人们对管理的认识。虽然泰勒没有对上述疑问做出详尽而明确的回答,但他的工作以及名著《科学管理原理》都为管理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今天的视角来审视,泰勒的科学管理也存在着很多缺陷,首先是忽略了工人的能动性。泰勒提出:“现在,对适合将搬运生铁块作为职业的工人的首要要求之一就是,他得像牛一样蠢笨和懒散,……因此,他最必须接受一个比他更聪明的人的训练。”现在看来,无论开发科学工作方法还是对工人进行培训都是必须的。但是,泰勒令人遗憾地忽略了工人的能动性,没有考虑工人的情感,没有考虑工人的主动参与,更没有认识到工人的创新能力。其次,泰勒过高估计了科学管理的作用。他认为,科学管理可以涵盖所有的活动。通过对工作的一一衡量,企业就可以对工作建立周密的计划安排,进而建立标准的流程和系统。他甚至还坚持认为,在科学管理的指导下,工人会把雇主看作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朋友”,旧体制下工人与雇主之间的猜疑、对抗会被“真诚的友谊”所取代。而现代的看法是,管理工作中除了科学分析还有艺术的成份,有些工作(比如企业文化建设)是不能用简单的“科学方法”就能搞好的。
此外,泰勒的科学管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过分关注效率,忽视伦理道德,以及忽略了企业外部环境等等。但这些不足更多地源自于历史的局限性,而不是科学管理本身的错误。
“秒表”的启示
进入21世纪,泰勒和他的秒表已成为辉煌的历史。如果现在有谁敢站出来说“我的企业采用的是泰勒式的管理”,肯定会引起鄙视和嘲笑。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泰勒和他的秒表仍然会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1.如何寻找创新点
我国不少企业尤其是经过艰苦创业逐渐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很想“甩开膀子”大干一番。为此,不少企业家意识到首先应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更大的企业规模、不断提高的员工素质的基础上,面对变化更快的竞争环境,通过管理的不断创新来培育并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古语说得好:“有的才能放矢”。那么,管理创新的“的”(创新点)在哪里呢?
泰勒的工作也许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创新点不在书本里,不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词汇里,也不在外部专家的头脑里,而是在企业的具体实践里。
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泰勒的工作是从发现管理中的“不清楚”、“不知道”和“大概如此吧”等一系列不规范开始的。当他发现是工头不知道某项工作合理的定额时间而给工人“磨洋工”提供了方便时,他拿起了秒表;当他发现工头和工人都不知道最佳的工作方法时,他拿起了秒表;当他不知道工人怎样操作才能做到效率最高时,他把工人的动作分解并拿起了秒表。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书本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专家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指导,华丽的词汇可以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供漂亮的包装,但问题本身(创新点)就隐藏在企业管理一系列不规范因素的背后。
诚然,现代企业要面对更多的“软”管理问题(如企业文化建设、员工情感管理等)和更复杂的外部环境,这些都不是“秒表”能测量的。但是,最“软”的管理也有“硬”的因素,适应外部环境也要靠自身的调整来解决,这些管理问题的创新点也应相应地在企业内部寻找。
2.如何开始创新路
追求卓越是每个管理人的梦想。为此,不少企业家总想寻找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来实现企业管理“革命性”的创新。进而,使企业站在新的管理平台上,再谋求更高、更快的发展。
这样的雄心的确令人佩服,排山倒海式的改革也不是没有,但几乎仅限于对收购、兼并企业的整改,对长期处于困境企业的整顿,对外部环境剧烈变化(如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危机)而不得已采取的应对措施等。对于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来说,管理创新更多的应是源于点滴的积累,而不是轰轰烈烈的“革命”。
当泰勒第一次拿起秒表的时候,他并没有试图创造一个新的管理模式,也没打算撰写令世人瞩目的《科学管理原理》,更没有使管理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的勃勃雄心。他只是想找到一个简单地解决工人“磨洋工”问题的办法。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集点滴之水可成江河。发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并使解决问题的方法规范化、制度化以解决类似问题。通过量的积累来促进质的飞跃,这才是管理创新的常态。如果外部环境没有发生剧烈动荡,而企业又处于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的境地,那恐怕是积弊已深了。
勿庸置疑,秒表不能解决所有的管理问题,泰勒曾经辉煌的一些管理思想与做法也已被时代所抛弃。正如《管理百年》的作者斯图尔特·克雷纳所说的那样:“大多数管理现象的寿命都是有限的。它们就像方向错误的飞毛腿导弹一样,很快从公司的雷达屏幕上消失。”
泰勒的时代已逐渐离我们远去,笔者没有勇气更没有能力“冒天下之大不韪”再次掀起泰勒热潮。但是,我仍想对那些工作在第一线,并试图不断超越自我、令人敬畏的中国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说这样一句话:带着泰勒的秒表吧,并不时拿出来“把玩”一下,也许在您为企业的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而一筹莫展的时候,它能给您带来一点灵感和信心。
公司实行职工持股,体现了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要求。公司一般职工是企业的劳动者,其出资购买一定...
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完全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中,往往水土不服、生存困难,关键的问题是他们不知道风险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