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技专利>> 专利报道>> 正文

潍柴的专利创新诠释

企业报道  2015-03-02 09:56:46 阅读:
核心提示:在科技创新方面,潍柴集团实施“项目招标、人员招聘、收入挂钩”的项目负责制,并依“以我为主、链合创新”的思路,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

  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柴集团”)今年将以400亿元以上的销售收入刷新去年240亿元的纪录,主要经济指标连续5年蝉联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榜首,这一切已无悬念。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这家企业1998年的业绩:销售收入5.7亿元,亏损上亿元,企业濒临破产。

  “潍柴集团的销售收入已达371.47亿元,同比增长80%;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08吨标准煤,同比降低28.13%,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潍柴集团董事长、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柴动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谭旭光12月12日对前来调研的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彦宁、执行副会长冯并说。

  潍柴集团旗下的潍柴动力以名列前茅的成绩从全国上万家企业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质量奖,成为今年获此奖项的惟一一家装备制造企业(本报11月27日曾以《潍柴动力荣获“质量奥斯卡”》为题进行报道)。

  “潍柴的效益是管出来的、挤出来的、算出来的。”谭旭光说,潍柴集团的管理经验可归结为3点:一是依靠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动力,二是借“三三制”改革成为国企改革成功案例,三是通过资本运营创造了中国证券史上的“潍柴模式”。

  现年46岁的谭旭光1998年6月开始执掌潍柴帅印。面对企业人浮于事、创新不足、竞争乏力的困境,他决定推行“三三制”改革,将各占三分之一资产和产能的高速发动机业务、中速发动机业务和零部件专业厂分别划入股份公司、潍柴厂以及推向市场。此后,潍柴迅速摆脱困境,并在3年之内成长为国内同行业中的强势企业。

  在科技创新方面,潍柴集团实施“项目招标、人员招聘、收入挂钩”的项目负责制,并依“以我为主、链合创新”的思路,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在国内与科研院所合作,在产业链上组建“潍柴动力研发共同体”,建起了一套全新的自主创新研发体系。资料显示,潍柴“十五”期间科技投入累计超过10亿元,“十一五”以来的科技投入则达到了当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技改投资从2000年起至今累计超过40亿元。资本市场上的系列动作令潍柴如虎添翼。2005年8月,潍柴动力成功收购湘火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条包括动力总成、汽车零部件和整车三大板块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清晰浮出,潍柴由此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和中国最大的柴油机研发、制造、销售企业。“除了在市场份额上的领先优势,潍柴还于2005年率先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Ⅲ标准‘蓝擎’发动机,2006年推出国内惟一的12升大功率商用车用发动机,2007年成功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Ⅳ标准‘蓝擎’发动机,实现了中国内燃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谭旭光说。

  张彦宁、冯并一行对潍柴集团的成就表示欣慰。“潍柴短短几年就获得如此巨大的发展,这在国有企业中是不多见的,它的经验值得其他企业学习借鉴。”张彦宁说,“与此相反的事实也证明,如果企业不舍得研发投入,而一味依靠广告宣传,那么它最多只能获得一时的成功,而不能获得持续发展。”

  张彦宁认为,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家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统帅能力和组织运作能力,带领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占领更多的高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掌握自己命运的主动权。

  “纵观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科技上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张彦宁说,“我们很多企业以前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体会不够,今后应该对标国际先进企业,分析一下自己的弱势在哪里,然后依靠技术和管理迎头赶上。”

更多专题
聚观招商集团之成就

招商局集团公司(简称招商局)始创于1872年,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民族企业百年历程缩影”。...

以勇气和智慧重振企业雄风

初中毕业之后,周辞美顺利考上了中专。他可以安分地去求学,走上一条和今天迥异的道路。然而父亲怎么也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