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多数制药企业的前景都不是十分光明”。一份来自纽约知名投资公司SanfordBernstein的新分析报告中如是说。
困绕制药企业的第一个问题是专利保护的丧失。不仅由于那些生产廉价仿制药的制造商在那些关注成本的政治家和那些对他们有利的法律判决的关爱下变得更加大胆,而且大型制药企业在未来5年也要面对一波前所未有的产品专利到期的浪潮。
这个产业最大的希望寄托在创新上,这也是它的传统强项,但是现在推出新的重磅炸弹产品变得非常困难。
更糟的是,即使新药也很难像原来那样为公司带来巨大的利润。波士顿咨询集团的PeterLawyer认为,全球制药市场在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增长了1倍,达到了6000亿美元(增长主要来自美国市场)。但是到2015年再增长1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一些已经上市销售的药品却又不得不被召回。过去,制药企业不会召回没有安全问题的产品,即使它们的销售业绩很差。但是现在这种情况改变了,近日辉瑞的老板JeffreyKindler决定挥起削减成本的板斧砍掉Exubera(一种吸入式胰岛素产品),为此辉瑞已经花费28亿美元。
如此说来,大型制药公司应当怎样做呢?Lawyer认为,美国市场的衰退迫使制药企业放弃这个产业传统的垂直一体化的发展方法,即研发、生产和销售都集中在一个企业内部去寻求新的商业模式。
外包的流行无疑证明了新趋势的出现。当市场形势好的时候,制药企业拒绝生产外包,因为它们认为这样做会有出现质量问题和泄露商业秘密的风险。但是现在这种策略被重新提起。英国的大型制药公司阿斯利康最近宣布,作为削减成本的手段之一,它开始将生产转移到亚洲。
制药企业不仅要改变生产药品的方式,而且要改变销售药品的方式———特别是在美国。据估计,美国大型制药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一般不到其收入的1/3,而其1/3以上的收入却用于产品的推销。
IMSHealth公司(一家知名的美国医药市场咨询调研公司)的RaymondHill说,许多公司主要依靠销售代表来使自己的药品与众不同,而不是依靠出众的创新实力,他说这种情况应当翻转过来。一些制药公司的老板现在也公开承认这个问题。
瑞士制药巨头诺华的主席DanielVasella赞同他的产业必须创新,否则将有坠入低利润区的风险。近日,他宣布要通过一次革新运动来振兴诺华。他说,“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所有假设,从研发到市场到销售到促销。”为了限制处方药的风险,Vasella博士准备发展他们公司的仿制药部门,同时增加诊断设备、非处方药和生物制药的比重。
许多大型制药公司为了扩张它们的产品线正在向生物技术进军。今年早些时候,阿斯利康用大约160亿美元收购了一家美国生物技术公司。有关另一家美国大型生物技术公司(BiogenIdec)的一场收购战也即将打响。
德勤的TerryHisey在一份新的报告里认为,这些事情已经超出了传统限制风险的措施范围,他认为这预示着一个戏剧性新闻的出现:“集药品、设备和诊断于一体”的制药企业的出现,可能会导致创新和新的增长机会。
如果他的判断是正确的,那对急需恢复活力的制药行业确实是个好消息。
招商局集团公司(简称招商局)始创于1872年,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民族企业百年历程缩影”。...
初中毕业之后,周辞美顺利考上了中专。他可以安分地去求学,走上一条和今天迥异的道路。然而父亲怎么也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