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白卫星 《经济学家周报》副主编
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我想到了女经济学家。
在经济学界,成功的女性不多。从国际上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至今只有一位女性,就是2009年度诺奖得主——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经济学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从国内看,就我所知道的,也是寥寥可数。我想,这个现象可能与与女性家庭负担较重及社会普遍的性别歧视等有一定关系。
尽管女经济学家寥若晨星,但她们以更多体现人文关怀的学术成就撑起了经济学界的半边天。
在经济学界影响最大、学术成就最成功的女性,无疑是冯兰瑞先生。冯兰瑞先生今年已经95岁,贵阳人。她是一个老革命干部,是社会活动家。她早年求学于贵阳达德学校,1938年入党,1940年赴延安,先后在青年工作委员会和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室工作,后考入中央军委编译局主办的外语学校英文队学习。1954年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师资部专修政治经济学专业。历任上海《青年报》社长兼总编辑、《中国青年报》编委兼文教学生部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兼马列教研室主任、黑龙江省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黑龙江省统计局副局长、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研究人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副所长兼党委书记、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执行主席、《经济学周报》社长。主要著作有《劳动报酬和劳动就业》、《按劳分配、工资、就业》、《论中国劳动力市场》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镇待业问题逐渐暴露,为了研究体制改革和劳动就业问题,冯兰瑞先生到全国各地进行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完成了很多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文章,她系统阐述了在劳动就业问题上的观点,是国内最早研究我国劳动就业理论并卓有成就的经济学家。1980年,她发表《劳动就业问题六议》等研究我国劳动就业的文章,指出我国现阶段不可能消灭失业,提出许多有关劳动就业实际工作的很好建议,突破了社会主义没有就业问题的旧框框;1982年,她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要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就业理论》的文章,进一步论述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就业理论的必要性。1988年,冯兰瑞先生率先提出以劳动力的市场配置取代行政配置和劳动力的商品性问题,明确了劳动力的商品性质是又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起了重要作用。因为她在经济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冯兰瑞先生被国外誉为“一位成功的中国女士”。
江春泽是享誉学界的著名经济学家。她1935年生于安庆,先后在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体改委等单位工作,现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论工业生产专业化》、《苏联经济统计资料》、《南斯拉夫》、《苏联东欧经济管理体质比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纵横谈》、《世界经济概论》、《社会主义计划》、《比较经济体制学概览》等。
江春泽的最大理论贡献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理论。在《计划与市场在世界范围内争论的历史背景与当代实践》和《比较·选择·前景——苏东国家与我国处理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不同作法、不同效果》文章中,江春泽针对把计划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制度根本特征的理论误区,阐明计划与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不是区别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在当时改革面临停滞倒退危险的关键时刻,这两篇文章发挥了明显的实践效果。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看后很重视,当即批复:“材料很好,我看了两遍,去辽宁出差也带着”,并批示印发中央领导同志参阅。可以说,这两篇文章的产生,是江春泽出自经济学家的良知和责任感,甘冒当时政治氛围的压力和风险,运用自己长期的理论思考与实际知识的积累,做出的明确论断,从而对中央领导在改革目标模式的决策上取得共识,起了积极的作用。
江小涓现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是我国经济学界少有的博学多才的女性。江小涓1981年毕业于陕西财经学院,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国务院研究室工作。2003年,江小涓被评为“中国十大经济女性年度人物”。那时她的身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宏观经济、国际经济、产业经济等,主要专著有《中国工业发展与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研究》、《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政策》、《结构调整中的产业升级与发展》、《工业经济学》、《中国工业企业组织结构变动长期趋势》等。她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等全国性学术成果奖。2009年曾入选“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
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的孙祁祥教授,也是一位学术成就突出的女经济学家。她是湖南省长沙市人,1979年考入兰州大学经济学系,1989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
早在1987年,孙祁祥以一篇题为《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国家所有制形式》的论文开始在经济学界初露锋芒。孙祁祥在文章中提出了传统的国家所有制形式在理论上是与商品经济对立的,是短缺经济的主要根源,传统的国家所有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改革传统的国家所有制不等于改变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等观点。1993年《经济研究》刊登的“市场经济与竞争机会的平等”是孙祁祥发表的又一篇颇具影响的学术论文。这篇论文一经发表并由《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重视。
当然,孙祁祥的最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保险金融。去年6月,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国际保险学会第50届年会上,孙祁祥教授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及对中国保险业的贡献,荣获了2014年度约翰·毕克利奖。这个奖是国际保险界的最高奖项,专门用来表彰对保险思想、实务或教育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其评奖委员会每年在全球范围内推选出一位获奖人。孙祁祥教授则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也是有此奖项以来的唯一女性获奖者。
作为继马寅初、陈岱孙、胡代光等大师级人物之后北大经济学院百余年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院长,孙祁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着她更努力勤奋地工作,辛勤耕耘,执着坚守,把北大经济学院的工作推上新台阶。
去年10月25,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玲的专著《减贫与包容:发展经济学研究》等五部论著获得“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
现年64岁的朱玲出生于宁夏银川。1978年进入西北大学历史系,后报考武汉大学经济系硕士研究生,1983年去联邦德国攻读博士学位。1988年学成归国后,她更将研究集中在发展经济学领域,注重对农村贫困群体、农民工、妇女和少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进行追踪调查。朱玲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贫困问题、社会保障和发展政策,因减贫政策研究获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和1996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96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朱玲始终认为,作为经济学人,缺少人文精神而只重研究技巧,那是经济学工匠;缺少研究能力和悟性而只重人文精神,那就不是经济学家;只有那些富有人文精神而又视经济学为生命的人,同时充满经济学悟性和探索兴趣的人,才有可能因为其真诚的人文关怀,成为胸怀宽阔、视野高远、脚踏实地为公众服务的经济学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李善同研究员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女经济学家。她已经70岁,长期研究区域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模型》、《中国中长期产业政策》、《中国地区发展与产业政策》、《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改革与政策》、《中国地区发展与政策》、《中国跨世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
此外,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的韩秀云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李玲教授、东北财经大学的王玉霞教授、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都是我国经济学界的佼佼者,是当代妇女的成功代表。冯兰瑞、江春泽、江小涓、孙祁祥、朱玲……她们的名字构成了中国女经济学家群体的骨干力量,尽管群体不大,但她们的声音举足轻重,她们的力量不可等闲视之,是经济学界的铿锵玫瑰,是她们撑起了经济学界的半边天。在她们的影响和带动下,一大批经济学女博士正在成长,我国经济学界将会有更多女经济学家出现,在经济学中大展才华,写下浓墨重彩的学术人生。
(完)
盘点我国的女经济学家群体。冯兰瑞、江春泽、江小涓、孙祁祥、朱玲……她们的名字构成了中国女经济学家群体...
对于每一个中国经济的观察者,2014年也提供了新的思考素材,挑战着原有的思考框架。这就是一个大时代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