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魏明
曾经,央视依靠全国数亿电视观众的收视率,吸引大批企业动辄上亿元广告投入,成就了TV时代当仁不让的广告帝国。传统互联网时代,百度靠搜索引擎多年亏损经营吸引了足够多受众眼球,一跃成为网络时代“广告帝国”。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了,拥有6亿多智能手机用户的巨大广告市场“炙手可热”,越来越多的企业试图染指这一新兴领域,那么,移动互联时代,谁将成就下一个“广告帝国”呢?
巴菲特有句名言——“只有退潮了,才知道谁在裸泳”,这句名言也适用于移动互联网营销。在移动互联网这个新兴广告市场没有既定模式,也不符合传统广告人的惯性思维,谁具备卓越的“创新”能力,谁对移动互联网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谁就会是那个“裸泳者”。
惯性思维让传统广告人迷失在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广告业的发展方向,面向智能手机用户的移动营销,让企业具备了无限贴近潜在用户的机会,然而,企业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地与潜在用户互动,却成了摆在传统广告人和企业主面前的一道难题。
传统广告人从传统媒体过度到互联网,虽然感觉有一个质的飞跃,但还是有很多传统广告思维的延续。在媒介上,把传统的媒介搬到了互联网上;在评价的方式上,虽然评价变得简单直接(可以直接看到点击、展示的效果,比传统媒介要方便采集反馈数据),互联网广告依然在追逐有限门户资源的高曝光量(搜索广告除外);在展示形式上,依然以门户页面四周边栏(Banner条)的形式存在;在收费模式上,以CPC、CPM为主。
虽然这对传统广告人来说有些新东西,但他们依然可以用自己的惯性思维来解释这一切。把报刊杂志的发行量或者电视的收视率换成点击率,千人展示即可,只是换个媒介罢了。他们的评价体系依然适用。而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这套评价体系与移动互联网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互联网广告在于抢夺有限的门户资源,而移动互联网的门户在哪儿呢?移动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碎片化,像互联网门户一样的入口命题已经在过去的几年里被证明没有意义,那么,大下载量的APP会是新的媒介吗?微信、微博这类社交平台又会不会成为广告新媒介呢?
广告人惯性思维下的一系列疑问,让他们一直以来把移动互联网广告当做一个新生事物,在观望、等待。等待移动互联网媒介成熟,等待它也出现类似互联网门户一样的站点再去投放广告。广告主和广告代理公司沿用之前的评判标准来衡量这一新媒介新渠道,在它达标之前,所付出的投入有限。这就造成了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很长时间处于僧多粥少的状态。一方面是层出不穷,愈来愈多的APP应用,在不断覆盖我们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另一方面,需要变现支撑运营的APP应用却一直得不到商家的支持。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就形成了。得不到商家的支持,APP应用本身对客户的提供的高品质服务就得不到保证,应用就很难进一步做大;而做不大的APP应用,在广告人原有的评估体系当中就没有价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悲剧,似乎在任何一个新兴市场都会出现并延续。
创新思维演绎移动营销魅力
进入2013年,在整个移动互联网营销的圈子里似乎有一种论调是:“移动互联网也就这样了,除了游戏之外没收入,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好像也没啥了……”
但很快这种论调就被打破,就在2014年5月,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出现了。重庆秒银科技公司独立开发的秒赚广告——全球首创的手机广告精准分配平台作为 “2014年度最佳商业模式”在第十届国际广告节一亮相,很快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发展势如破竹:2014年5月12日上线以来,已与全国600多家广告代理公司合作(包括1家在美国上公司、4家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注册用户超过发了800万,活跃用户近200万;投放广告的商家近20万家,广告交易额近20亿元。紧接着腾讯微信朋友圈广告也宣告上线,首批广告可口可乐、Vivo智能手机和宝马汽车,就以其品牌知名度、传播特点引爆朋友圈。
至此移动营销显现出前所未有的魅力。移动互联网营销专家单仁合强分析,传统广告营销单向灌输缺乏互动,而移动互联网却具备精准、双向互动、用户黏性高三大无可比拟的创新优势。像“秒赚”这样的手机APP开发使得各类营销信息能够通过大数据获得精准匹配,从而找到“主动需求”的适宜人群,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同消费者互动起来,并能通过消费者的互动分享带动更多潜在消费者的参与,口碑式的互动增强了被信任指数和被接受数值,可在最大限度地避免资源浪费。同时,移动营销最大的创新在于解决了过去一直困扰广告主的广告费资源浪费,这使得移动广告精准分配平台不仅被业内专家看好,也吸引传统企业主、广告主纷纷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