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山石化是一个成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有企业,是我国现代石油化工大企业。日前,在自主创新与企业发展高层座谈会上,燕山石化公司董事长王永健以自身企业为例,介绍了实现自主创新企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措施。
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是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王永健介绍,燕山石化十分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不仅重视量的增加,更加注重质的提高。近几年,在职工总数大幅度精简的情况下,燕山石化的人才队伍结构反而得到加强,截至2005年底,公司从事炼油化工人员比例达到80%,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经营人员比例达到1∶4∶9,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占员工总数的38%,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职工占技术人员总数的41.6%。目前,享受政府特津、中国石化突出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以及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532人。这些机构和人员构成企业科研开发的主体,初步具备自主创新发展好的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燕山石化重点在乙烯改造为重点的内涵发展道路,上个世纪70年代引进我国第一套自主创新乙烯配套装置,创造了我国建设大型乙烯装置成功的范例。
注重新产品开发
注重吸收,加强新产品的开发是效益的源泉。燕山石化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为打破国外公司对经济橡胶技术的封锁做出了贡献,填补经济橡胶生产的空白。在中国石化的支持下,燕山石化引进了意大利PI公司的经济橡胶生产技术,去年实现年产量4万吨的规模。通过二次创新,经济橡胶一吨收益一万元,同时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封闭。中国石化把PI经济橡胶技术买断也是一条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新的方法,为下一步经济橡胶的再发展奠定了基础。王永健预计,在“十一五”期间经济橡胶产量可以扩展到13万吨。
加大科研投入
王永健谈到,现在燕山石化的科研投入大概占到销售收入总额的2%,为科研开发自主创新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资金保证。国内大机组的国产化是燕山石化率先做的,高压聚乙烯的反应器是燕化第一家实现国内国产化的。目前开发成功的一级乙烯技术、热泵技术等都在实行过程中,一部分已经在转让,另一部分由燕山石化自身投入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完善体制机制
燕山石化为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鼓励自主创新和基础设施,制定了内部技术有偿使用和技术贸易管理办法。发明专利获得申请号,奖励1000到2万元;专利国际授权以后,奖励3000到4000元;如果专利单位使用专利技术,每年可以从该技术带来的税后利润中提取不低于2%的资金支付给发明人;如果许可他人使用专利技术,可以从税后的许可使用费提取不低于10%的资金奖励发明人。这样的办法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给燕山石化的创新提供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