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艺术资本>> 艺术资本报道>> 正文

毕生书艺路 圆梦无止境

企业报道  2015-02-25 18:44:48 阅读:
核心提示:——记中华传统文化书法、书刻和拓片大家吴尚起先生

  □ 周书华 雷玫

  在历史的长河中,65年只是短短的一瞬,对吴尚起先生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少年时代的幻想和憧憬,青年时代的锐意求新与独辟蹊径,困境中不怯步的斗志弥坚。吴尚起用超过半个世纪的光阴,成为当代卓有声誉的一代大家,完成了人生的凤凰涅槃,成为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艺术文化普及促进会会员、东方书画院客座教授、中国艺术博览优秀艺术家、重庆书画研究院副秘书长、盘溪书画院院士等等,彰显着先生那不同凡响的艺术之路。

12-1 1 配图一 吴尚起

  显赫家世中的艰难人生

  吴尚起家人世代居住重庆市北碚区三圣乡,其爷爷吴从周抗战期间任复旦大学客座法律教授、知名律师,国学功底和书画艺术卓有建树,与饮誉海内外的张大千、徐悲鸿等均有交往。其父吴能定陆军工程学校毕业,驻防达县提任团长,抗战期间与时任陆军23集团军第148师工兵营副营长的二弟出川抗日,参加南京保卫战。并于当年11月赴皖南广德十字铺,以十分简陋低劣的装备阻击日军精锐久留米师团。

  在抗日战场上,吴能定竭股肱之力,尽军人天职,身先士卒,英勇杀敌,战功赫赫。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国共两党进行和谈,或许是秉承了其父文墨基因,吴能定仪表堂堂,善思善辩,文笔过硬,进入军事调停组,任国民党青年军205师少将监察处长,后随傅作义将军于1949年在北平宣布起义。

  蒋介石政权败退大陆时,将吴能定家人安排到台湾。吴能定在北平起义成功后,因顾及妻女和刚出生的儿子,经当局同意赴台接取家属。1949年11月,吴能定携带妻子、女儿和儿子吴尚起,从台南返渝在北碚区东阳镇定居。1951年大陆展开镇反运动,吴尚起的爷爷及其父吴能定先后在这场运动中失去生命,吴家偌大房产被强征,家被抄。爆发“文化革命”后,家中所收藏的书画工艺品又被红卫兵付之一炬。

  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吴尚起多次找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北京军区、四川省等相关部门申诉,后来又直接给邓小平写信,最终在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后,最高人民法院做出结论,认定其父反革命罪不成立,作为起义军人对待。吴老先生每每说到此处,都会潸然泪下。

  吴尚起之母也出身书香门第,温和贤淑,毕业于重庆女子师范学校,书画皆可。吴老先生说,由于家庭中有这样的文化传统,自幼受家庭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在那段被扭曲的岁月里,由于“身份”原因,吴尚起备受歧视,幼小时候和少年时光都是在形影孤独中度过,鲜有伙伴同其玩耍。生存环境的恶劣,让人步履艰难,但亦可磨炼人的意志与毅力,造就人的价值取向。正是这样孤独的日子,给了吴尚起一个清净的空间,让他在书画的世界里,更加自由翱翔,他立志一定要在艺术领域走出一条路来。

  结缘大家,沉醉书艺

  吴尚起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对书法艺术悟性极高。还未成年的他,白天在建筑队挑鹅卵石挣钱补贴家用,晚上忍着白天重体力劳动带来的疼痛,偷偷找来大量报纸,忘我进行书法练习。他还坚持每天挤出时间,大量阅读书法、历史、古诗词等书籍,扩展视野,增加知识量。后来鉴于中国的刻字远远落后于东南亚各国的现状,他立志研究刻字艺术,并创办“东阳书刻艺术工作室”,致力于书与刻的研究。

  文革期间,17岁的吴尚起巧缘结识从上海到重庆制药六厂女儿家里避难的刻字大师王泽周,王泽周老先生见其对书刻的痴迷,便决定收他为弟子,在其门下学习竹、木、石刻技艺。他常常在房子里一呆就是一整天,渴了,喝一口自来水;饿了,胡乱扒两口剩下的冷饭。不知有多少不眠之夜离他而去,不知有多少黎明又悄然而来。在王泽周老先生的悉心调教指导下,吴尚起书刻技艺日益精进。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他在不断吸取前人各种表现手法中不断创新,其自创的一套人文刻字技法和其独特的人文表现手法,将中国历代优秀的诗、词、歌、赋和优秀文章融入少字数的匾额艺术之中,被誉为“巴蜀第一刀”。他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钱昌照教授题的《源流书屋》进行书刻,被收入《中国20世纪名人刻字大观》,并于1999年被东方画院评为百名优秀诗书画家。

  多年来,其书刻代表作如《出师表》、《兰亭序集》、《松风阁》、《爱莲说》、《赤壁怀古》、《醉翁亭记》、《随缘》、《泰山金刚经》等上百佳作,被北京国家博物馆、徐悲鸿纪念馆、台北书画院、台北美术展览馆及各大宾馆、博物馆、大专院校、寺庙、海内外友人及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收藏。其中大型书刻作品《兰亭序集》,长四米,宽一米二,刀法或轻或重,或丰或枯,或急或缓,婀娜飞动的线条,孕育着力量与生意,令人心驰神往。

  拓片是集书法和绘画、镌刻、拓印等多种形式于一身的传统技艺。对于中华传统拓片艺术,吴尚起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研究,其创作的拓片作品《出师表》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他认为,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拓片艺术,加强对拓片(碑帖、石刻、书刻)的研究、创作和收藏,是保护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一环。学习、鉴赏拓片,揭示其内涵和价值,为现代社会服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吴先生说,只有保护它、研究它、学习它、钻研它,展示它,才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才能为发扬民族传统书法艺术带来春天。

  近年来,吴尚起被多家电视台、报纸、杂志报道。如今,在书法艺术领域,他成果丰硕,稳步走向了世界。作品《秋瑾诗》被联合国人文交流中心评为金奖并永久收藏。

  努力促进两岸文化融合

  多年来,吴尚起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与台湾书画院院长冠培深、台北书画院曹毓麟教授、台北故宫博物院书法家研究员张光宾、台南画院教授唐秉政等书画艺术家均有交往,并成立了首家在渝台籍同胞“顺时堂”文化交流中心。随着两岸合作领域的日益广泛,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吴先生说“顺时堂”文化交流中心将在两岸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更广大的人群受益。

  他说,具有共同深厚传统中华文化的海峡两岸,实在没有理由不密切携手合作。过去两岸文化交流基本上还是自下而上的草根交流,规模小,尚未得到全面的发展。未来两岸文化交流有必要掀起盖头来,开大门、走大路,让潜水艇式的文化交流浮出水面来,朝着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向发展。降低文化交流的门槛,给文化人、文化事务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实现两岸文化交流正常化、制度化。

  吴先生表示,未来将进一步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以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为己任,做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多作贡献。

  古人云,“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就书法而言,人们将其看作小道也罢,中国艺术的精粹也罢,但要说能掌握、能精通,那只能是少数人才享有的,而这少数人中又有少数,天赋极高、才识独具,或兼综博采、继往开来,或标新立异、独领风骚。吴尚起先生,当之无愧地属于这少之又少中之人。但他一直很谦逊,常以“学无止境,书无止境,梦圆无止境”来激励自己,坚持不懈,奋斗不息,正在为弘扬中华优秀的书刻艺术传统贡献毕生精力。

更多专题
用爱拥抱每一天,用心感动每个人

——记山东能源肥矿集团梁宝寺公司综掘二区区长王长河及其班子

搭建中国酒文化与世界交融平台

——四川老酒坊酒窖董事长何德锋先生一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