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法律维权>> 正文

变相劳务派遣的管理缺位

企业报道  2015-02-13 09:55:46 阅读:

  就在新《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前夕,记者获悉,中石化河南分公司决定花费735万元,将旗下郑州石油总公司144名员工全部转为劳务工。此举被当事员工认为企业单方面解除与员工间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规避新劳法。对此,郑州石油总公司清理整顿办公室称,这是在进行正常的企业改制。

  无独有偶,据报道,航空、银行、石油、电信等行业的许多大型国有上市公司纷纷在年底前突击把一些老员工改为劳务派遣。这就意味着,有更多员工将不再是所服务企业的员工,而只是由劳务公司派遣到企业工作的人员。

  这些企业为何要这么做?原来根据现行的法律规定,在劳务派遣制度下,劳动力的雇用与劳动力的使用相分离,用工企业使用劳动者却不需与职工建立劳动关系,与职工建立关系的劳务派遣单位却不使用劳动者。在这种用工模式下,用工企业炒职工的“鱿鱼”成为轻而易举的事,只需一句话即可将职工打发回劳务派遣公司而不需承担任何责任。如此一来,用工企业节约了成本、方便了管理,甩掉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包袱;劳务派遣机构也从中挣到了钱,拿到数额不小的劳动派遣管理费,可劳动者的职业稳定性和安全感却受到了严重挑战,职工的权益也受到了严重损害。这导致劳务派遣在现实中的泛滥,航空、银行、石油、电信等大型企业在长期性、稳定性的岗位上也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更为可虑的是,劳务派遣正成为一些企业规避《劳动合同法》、逃避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宝”。

  其实,这种变相的劳务派遣制度不仅损害了职工的利益,而且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企业在短期内节约了成本,可是从长远看,劳务工在企业内失去了发展的空间,不利于企业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更多专题
回顾中铝之“翻云覆雨”

中铝公司的石破天惊之举在全球矿业市场上骤然掀起“中铝冲击波”。人们惊讶的不仅是因为中铝公司将中国企业...

工业让安徽发展涨势蓬勃

安徽黄金工业像现在的金价一样涨声一片,产量、效益同创历史新高,昔日不景气的金矿也像变了个样,矿工们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