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技专利>> 国际市场>> 正文

跨国公司在华“联合开发”迷雾重重

企业报道  2015-02-12 09:11:54 阅读:

  西门子、IBM、惠普、丰田……这些外国跨国公司的名字对国人而言耳熟能详,因为它们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和一流的产品。其实,这些技术许多出自中国的高校和研究所,只不过被打上了一个跨国公司的标签而已。

  虽然跨国公司和我国众多科研机构联合研发的新闻偶尔也见诸报端,但神龙见首不见尾,其联合研发的内幕就像一个谜团一样令许多人一头雾水,难以了解其真相。记者通过多种渠道的采访查证,对这一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权威人士。

  联合研发机构超过200家

  据记者掌握的第一手资料,韩国三星与长春某化学研究所在显示技术、燃料电池、新型PDP荧光粉、发光材料等领域进行了联合研发。

  德国拜耳也与该研究所在涂料原材料的新型催化剂和聚合物阻燃的创新概念等领域进行了联合研发。

  记者另从其他途径查证,英国石油(BP)公司与大连某化物所在“氢分离膜及其应用”和“合成气制液体燃料”等领域进行了联合研发,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与某微系统所在镁合金领域进行了联合研发,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兰州某化学所在润滑油添加剂和表面工程研究等领域进行了合作。

  上述合作只是跨国公司与我国科研机构联合研发案例中的九牛一毛,据相关报道,目前外国跨国公司已与我国重点高校成立了超过200家的联合研发机构,其中投入运行的超过190家。

  另外,跨国公司还与中科院等我国著名研究机构开展了广泛合作。

  这些联合研发的基本模式是:跨国公司主要负责解决资金问题,我方主要负责解决技术问题。目前,跨国公司从与我国科研机构的“联合研发”中究竟获得多少关键技术还是一个未知数,对我国经济和产业造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恐怕很难进行准确的测算。

  有违逻辑的利益共同体

  有专家认为,跨国公司和我国众多科研机构之所以能够开展联合研发,结成“利益共同体”,是因为双方能从联合研发中各取所需。

  对某些科研机构来说,通过与跨国公司的联合,能从跨国公司手中争取到一笔数额不菲的“科研经费”;这笔“科研经费”能大大改善科研人员尤其是项目主导人员的研究条件和生活水平。据记者调查,这些科研经费一般也就是某个实验室或某个专家的“小金库”。

  在一家化学研究所,记者发现,这些科研经费的开销大头主要是“出国考察”、“招待费”、“旅费”以及提高项目研究人员的工资待遇等,用于实际研究的费用并不多。

  另外,在开展合作之前,科研机构因为技术早已成熟,所以敢于承接项目;跨国公司正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了各个科研机构的技术所长以及技术成熟度,所以才主动接近科研机构,洽谈合作。

  记者了解到,由于对“科研经费”的渴求,许多中方科研机构对跨国公司的来访一般都非常重视,接待规格非常之隆重,由科研机构主要领导出面,安排在星级宾馆对来访的跨国公司代表进行款待,以尽地主之谊并竭力促成合作意向的达成。

  对跨国公司来说,开展这样的合作是最为廉价不过的交易,它买的是特定的技术,不需要大规模招聘人员进行漫长的研发,这要比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更为省心和便捷,因此对合作意向的达成也是乐于促成的。

  跨国公司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貌似纯粹的商业交易,但却似乎违背了这些科研机构设立的逻辑。因为这些科研机构大多是事业单位,一般都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来维持运行;科研机构一方面接受国家财政资助,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向外资而不是中资企业贡献产业技术,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感情上都会令许多人无法理解和接受。

  虽然西方国家的高等院校和外国跨国公司之间也有密切的合作,但是西方的高等院校大多为私立院校,并不接受政府拨款,因此在责任上可以表现得更为从容和超脱一些,也容易为本国公民所理解。

  但据记者了解,中国的许多享受国家财政拨款的科研机构对外国跨国公司却是投怀送抱的。

  科技资源廉价利用?

  跨国公司与中国科研机构的亲密合作近几年已进入学者的视野当中。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是最早对这种联合研发效果进行系统研究的机构。

  2005年,这一机构的领导薛澜教授和他的团队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细致研究,他得出的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一分为二”的结论: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联合研发对“我国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了直接的‘推动’和明显的‘催化’作用”;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大学已有或通过合作研究产生的知识产权被跨国公司低价占有,研究人员从本地大学和研究机构向外资研发机构的流动等问题”。

  与上述观点“遥相呼应”的还有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的“把跨国公司纳入中国创新体系”这一观点。王志乐认为“中国也把跨国公司的资源整合到我们这里面来,这是一个大国的心态,我们要有这种心态”。王志乐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影响是持一种一以贯之的乐观态度的。

  但是这些体制内的鲜明观点和态度在当下似乎并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响应,中国企业联合会跨国经营研究所牛志强在最新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指出:一些重点大学、国企科研机构因新一轮人才流失出现人才结构失衡。

  记者曾就“跨国公司与中国科研单位联合研发”这一话题采访了当下知名的经济观察家仲大军,仲大军认为:我国的科技资源被外国公司廉价地利用了!

更多专题
回顾中铝之“翻云覆雨”

中铝公司的石破天惊之举在全球矿业市场上骤然掀起“中铝冲击波”。人们惊讶的不仅是因为中铝公司将中国企业...

工业让安徽发展涨势蓬勃

安徽黄金工业像现在的金价一样涨声一片,产量、效益同创历史新高,昔日不景气的金矿也像变了个样,矿工们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