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民营钢铁企业前些年快速成长、迅猛扩张的态势为这个群体日后的科学发展设置了障碍——产品结构单一、工艺装备趋同、技术创新能力差、环保水平低等问题同时出现。近年,在倡导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的大环境下,民营钢铁企业开始转型进入一个新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突围’也好,‘拼杀’也罢,总之河北民营钢铁企业必须背水一战。”近日,河北第二大民营钢铁企业——河北津西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军这样说到。在津西钢铁公司,围绕产品结构调优的一系列项目,包括H型钢系列化、配套化技改项目稳步推进,“三废”攻关利用也取得阶段性成果。津西钢铁公司大门口赫然悬挂着一行醒目标语——打造全国最大H型钢生产基地,“H型钢就是我们在未来竞争中制胜的一大法宝。”朱军说。
与迁西县紧邻的迁安市,更是河北民营钢企的聚集地。在这里,不管是燕钢公司的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点工程项目,还是松汀钢铁公司的技改项目,这些动辄投资数十亿元的项目都是在提早为未来奠基。“和前几年面临的形势不同了,河北民营钢铁企业在集体找寻出路。向何处发展,亟须统筹规划,进行战略转型。”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说。
快速扩张之后
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创业阶段,2000年—2006年,河北民营钢产量从280万吨跃升至5920多万吨,形成了企业迅猛扩张的高成长阶段。位居河北民营钢铁企业十强第一、二位的国丰钢铁与津西钢铁都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迅猛发展。
这种快速成长、迅猛扩张的态势也为这个群体日后的发展设置了障碍——产品结构单一、工艺装备趋同、技术创新能力差、环保水平低等问题同时出现。有业内专家指出,在当时需求旺盛的情况下,每个企业都是依照自己的情况上设备、出产品,“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比比皆是,本应由企业承担的环保成本更多的是推向社会,经济效益则留给企业自己。
2005年,九章40条的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出台。该政策把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作为重点,并制定了具体的产业技术“门坎”。
伴随着一批批小高炉的轰然倒下,民营钢铁企业粗放式发展走到了尽头。河北民营钢企群体性的“痛苦突围”也由此开始。“突围”的重点,首先选择了产品结构的调整与企业间的重组联合。
更大的生存压力
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生存压力,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河北民营钢铁企业却遇到了发展中的新问题:发展速度逐年变缓、企业经济效益主要指标增长也开始变缓。
更有资料显示,河北民营钢企目前产业集中度同比降低,企业间联合重组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宋继军分析,新持续发展阶段河北民营钢铁企业出现的新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近两三年来所形成的规模总量迅猛扩张而导致的产量集中释放,且大量钢材出口受限制,使民营钢铁企业面临着国内市场供需失衡和过度竞争而挤压价格效益的压力;二是国家加大淘汰落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力度,企业直接面临着投入加大、成本升高、生存和发展空间缩小的压力;三是民营钢铁企业在唐山、邯郸两地大量集群而又分散建设,直接面临着当地的环保、资源、能源、交通等环境支撑能力日趋下降的压力。
更急迫的战略转型
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促使各民营钢企居安思危,不敢懈怠,企业各出“奇兵”。津西钢铁公司在全力推进打造全国最大H型钢生产基地的各个项目。津西钢铁公司负责人认为,领先一步就能赢得先机,为未来的生存发展增加筹码。在全省,许多像他们一样甚至比他们规模小些的民营钢铁企业都在以同样的心情做着同样的事情。
但是,在专家看来,这种企业集体行为应当有一个全局的考虑,尽量做到统筹规划。在企业快速扩张阶段,单个企业的行为造成了大量重复建设、内部管理松散、环保成本外部化等一系列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新持续发展阶段,要对这些企业目前产品结构、装备结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有充分的调查与了解。在装备方面,有的企业单个可以做到综合配套,有的则需要几家联合在一起才可以,深入的调查可以为更有效的重组创造条件。
多年关注河北民营钢铁企业发展的宋继军也对这次战略转型寄予了更多的期待:河北民营钢铁企业的当务之急是要作出战略调整判断,明确新的发展方向,要敢于“突围”、勇于“转型”。他认为,民营钢企转型一定要从重视规模总量的扩张转向重视品种、质量、效益、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从依靠资源扩张转向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推动技术进步;从粗放式增长转向集约化、精细化、科学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