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观点与评论>> 正文

科技创新要避免庸俗化表面化

企业报道  2015-02-03 15:50:41 阅读:

  传统思想的束缚、应试体制的误导、社会浮躁的影响,是捆绑科技创新的三根绳索。如果说统一高考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现在的科技评估体系就是应试科研的指挥棒。大学毕业之后搞科研,刚跳出了应试教育的牢笼,又掉进了应试科研的牢笼:要往上“爬”只能接受这套应试体制———基金论证、论文撰写、专利申请等等,哪一层不在应试?一个国家级的成果,单位先审、省里再审、部里又审,最后国家审……年富力强的人忙着应试,应试过了,岁月也蹉跎了,成了强弩之末。如果这种评估体系不改革,中国的基础研究就没有希望。

  即使再伟大的科学家一辈子也就是两三项大的成果。牛顿40岁以后都不做原创性研究,而是转做别的,按照我们现在三四年评一次的体制,牛顿都过不了关。因此当下科研评估是不科学的,具有一定荒谬性。

  社会的浮躁对科研也产生深远影响。以2003年非典为例,非典过后,有媒体说半年内做出抗非典疫苗。但事实上,别说半年,相当长一段时间也不行。成熟的疫苗必须经过一期、二期临床实验。非典是罕发性疾病,3年也完成不了疫苗的研制,因为没有那么多病例,怎么做临床实验?

  现在学术界总爱玩新名词、新概念。2002年,有个外科医生号称5年内完成人类全部206个器官的复制,很多专家院士也跟着他吹,然而现在5年过去了,一个器官也不见。

  处处创新,事事创新,人人创新,但真有那么多创新吗?比如说外科手术阑尾炎都是右下腹切口,现在有个医生说在左下腹切口也可以把阑尾取出来,这是创新吗?这种为创新而创新、专做别人不做的“创新”,严重干扰规范性的工作。

  除了创新庸俗化风气,科研协作中还存在一种怪现状:开始论证的时候“同心同德”,强调课题的重要性,伸手要投入、要支持;定计划的时候也还能积极建议,“同舟共济”,但一旦经费到手,很快各做各的,“同床异梦”;合作中一遇到分歧就争起来,便“同室操戈”;最后只能是“同归于尽”。

  美国对中国学界有这样一种看法:日本人喜欢下围棋,他们考虑问题都是从全局出发,为了全局胜利不惜牺牲局部,牺牲的局部也感到光荣;美国人喜欢打桥牌,和自己的伙伴配合默契,心领神会,目的是打败对手;中国人喜欢打麻将,盯住上家、“卡死”下家,自己不和也不能让别人和了!也正是这种心态,使得现在很多科研是昙花一现:成果不少,一阵泡沫;创新不少,转化不多;论文不少,原创不多。因此现在要改革评估机制、要分类,真正让懂行的人评;要减项,不过硬的不评。

更多专题
展启环保让企业更具魅力

近年来,百事公司备受关注。在被评为“最具中国心的跨国公司”之后,因关爱环境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百事公...

品牌活力来源之探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在影像信息记录产业中,数码相机呈现一片繁荣,传统胶卷相机却举步维艰,已逐渐丧失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