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建是和谐的初始阶段,和谐则要经历一个过程,保税区开展创建和谐园区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宁波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夏群在接受笔者访问时说,“宁波出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施意见》,到2010年,要实现统筹协调的发展格局,到2020年把宁波建设成为社会和谐程度较高的城市,我们保税区走在创建和谐宁波的前列了。”
成立于1992的宁波保税区是浙江省惟一的保税区,管理着三个特殊的经济功能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宁波保税物流园区,实行全国惟一的“三区合一”管理模式。为了深入了解它的和谐魅力,笔者近距离接触了获得“浙江省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园区”称号的保税区。
“原先各地出现‘民工荒’的时候,我们还有1万多的民工。”夏群感慨地说,“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创造和谐环境的根基。”据了解,保税区共有各类企业3000多家,而且产业的升级发展和规模扩张,加快了区内各类人员的快速聚集。目前保税区有员工4.5万人,其中80%为外来务工的产业工人。人员的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劳资矛盾的凸显。
“部分企业劳动用工不规范、依法参保不到位、劳资协商不对等、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了保税区劳动争议案件逐年上升,年均增长达23%,涉及劳动关系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劳动关系和谐与区域社会稳定,也对园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产生了不利影响。”夏群理性地剖析了之前的形式。她坦言,“从2006年6月开始,我们就提出了创建劳动关系和谐园区,铺开全面‘社保’工作。”
“创建初期,千头万绪,我们压力很大。”保税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伟对笔者如是说,“其中有些企业对创建工作开展不力、主观能动性较差,我们积极加大劳动保障综合执法检查力度,而不是加以行政处罚,保税区内任何企业都未受到处罚。”
面对之前保税区时常发生的劳资矛盾现象,夏群表示在实际中要解决问题不是靠管,而是要依靠法制和“雷锋+保姆”式的服务。即保税区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创建,因而保税区实实在在地营造了和谐氛围。据夏群介绍,保税区建立了健全的企业劳动保障工作动态档案,使创建工作有的放矢。同时,根据企业类型、企业规模、企业注册时间等因素,细化明确了企业社保覆盖要求和分步整改推进计划,抓住了重点企业,以点带面,循序推进,首批确定了8家试点企业为创建先行单位;2007年在此基础上,又逐步扩大到50家,一些龙头企业都是由管委会领导亲自上门做思想工作,从而使创建工作积极稳妥,扩大了成效。
笔者在保税区内走访了宁波东海敏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他们的管理部经理俞波介绍了保税区的贴心服务:“我们是家台湾和日本的合资企业,但是企业的管理干部都是本土化,对各方面工作都是积极响应。在和谐创建伊始,选派的指导员就会定期上门走访,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指导,时时帮助企业解决创建难题。同时还推出了‘创建和谐园区百千万学习培训工程’,定期为百名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千名企业班组长、万名企业员工举办创建工作系列宣讲会、实务培训班,开设‘员工课堂’。我也参加了,通过这些活动,对企业管理和员工的认识更深刻了。”
“我们还经常组织召开了创建工作动员会、台资企业座谈会、创建试点企业、创建达标企业座谈会等,交流企业创建经验,听取企业意见建议;还编印了创建工作指导手册、企业规章制度经典样本、全区劳动力价位分析等创建工作指导资料,为企业提供业务指导和工作借鉴。”张伟这样告诉笔者。
“除了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统筹全局作用,保税区还采用了多方联动机制,更是有效凝聚了创建合力。”说起联动机制,夏群妙语连珠,“一方面与员工生活区物业公司联动,了解了他们的思想动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另一方面与经贸招商部门联动,及时向企业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与工会等群团组织联动,有效开展员工维权与劳动争议调处。”这也许正是保税区“党政主导、三方推动、多方配合、企业为主、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的最好阐释,也为创建和谐园区注入了新鲜活力。
通过这一系列的多方联动,到2007年11月底,保税区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已从2005年底的75%提高100%;企业工资支付合法率从2005年底的80%提高到100%;全区社会保险覆盖率从2005年底的25%提高达到98%,比创建前增长73个百分点,基本实现全覆盖。而且保税区内全面建立了劳动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生产型企业工会组建工作顺利推进,工会组织覆盖面目前已达98%。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只有企业和谐了,才有社会的和谐。而保税区的和谐大背景让园区内企业的发展如鱼得水,创建和谐宁波我们责无旁贷。”夏群如是说。
不少国内矿业公司及专家学者指出,金矿是特殊的矿产资源,在国际金融动荡的背景下,应严格限制外资矿业公司...
坚持以人为本、自主创新,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在本行业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