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技专利>> 专利报道>> 正文

舞动创新创业的岁月

企业报道  2015-01-26 10:38:40 阅读:

  当巨化集团装扮一新的老礼堂响起雄壮的国歌时,当第一代巨化人深情地讲述白手创业的如歌往事时,我们真切地感受了50周年华诞的巨化艰辛与辉煌。

  建国初期,浙江省化学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时任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江华向毛泽东主席请示搞一个年产1万吨的化肥厂时,毛主席说:“要搞就搞大点嘛。”于是,在浙江西部建设一个大型化工厂的蓝图开始筹划描绘。1958年,一代创业者纷纷响应党的号召,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到全国血吸虫重灾区———衢州千塘畈,在这块沉寂的土地上掀起了创业的热潮。

  从1958年5月电石生产装置破土动工起,1962年11月合成氨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到2007年逐步成为一家多元化、现代型、国际性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和中国氟化工先进制造业基地,以良好的业绩位列中国化工企业500强第9位;中国化工行业100强企业排行列有机化学原料制造业首位。在世界品牌实验室“2007中国品牌500强”中,巨化品牌居第100位。发展氟化工,提升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与所有大型国企一样,巨化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也曾有过艰难的适应期,并且一度迷茫。上世纪90年代初,当化肥、“三酸两碱”等诸多当家产品纷纷失去竞争力时,巨化开始向氟化工技术领域进军!

  1991年7月1日,巨化氟化工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并被国家列入当年56个新开工项目之一。1994年1月,随着最后一套F22装置的化工投料试车成功,AHF、CM、F11/F12四套装置化工投料试车全部获得了成功。由于俄罗斯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系统氟化工生产技术,1996年4月,俄方以技术入股,巨化全套引进俄罗斯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年产3000吨聚四氟乙烯(塑料王)的氟化工二期工程开工建设。1999年7月,该项目通过验收,并迅速形成了生产能力达到了当年国内生产规模的50%,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聚四氟乙烯生产基地。2001年1月20日,经国家科技部批复,“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合作园”正式成立。依托这个载体,巨化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

  2002年8月1日,巨化氟化工三期工程(浙江省“十五”计划重点项目)正式破土动工,总投资2.2亿元。首期建设的2个项目———年产1000吨六氟丙烯(HFP)和年产600吨聚全氟乙丙烯(F46),主要用于生产新型含氟聚合物等产品。2003年6月和2004年3月,合成氟聚合物的基本单体六氟丙烯和聚全氟乙丙烯实现了一次投料试车成功。2004年6月,六氟丙烯的各项技术指标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5年2月,六氟丙烯主要技术指标再次有了新突破,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为提升氟化工产品档次及发展氟精细化学品提供了条件。

  据统计,10年来巨化在氟化工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多亿元,现有的氟化工一期基础原料产能比初建时翻了一番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每年增长15%以上,为企业再上台阶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不仅让巨化走出了生产经营的困境,更重要的是,利用氟的联动效应,改变了以生产基础无机化工和支农化工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探索出一条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成功途径。坚持技术创新,持续健康发展的推动力

  今年初,巨化集团公司对2006年度55项技术进步奖项目,共奖励109.3万元,其中“聚全氟乙丙烯生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两段逆流法生产丁酮肟”两项目获特等奖,各奖励10万元;“国际标准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产品开发”等53个项目分获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5000元到5万元不等。在巨化,这里每一天都在发生着这样那样的事,虽然不一定感天动地,却因其细微而温暖、艰辛而生动,渗透到企业每一个周而复始的年轮之中。

  巨化人坚信:产品的竞争力首先来自技术的先进性。

  先进技术能否转化为生产力,最终要靠科技人才去实现。“打基础、管长远”,正是巨化创新发展的一个理念。1999年以来,巨化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激励政策和措施,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科研与技术创新热情。目前,公司拥有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2815人,占员工总数的28.8%;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1693人,有55人享受国务院津贴,14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近100人入选衢州市“115人才工程”培养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于全国企业的平均水平。

  在重视培养和引进人才上,巨化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才的作用,培养和造就一批一专多能的科研开发人才;一方面加快人才引进,多渠道引进智力,借用“外智”,借梯登高、输血强身,有效地加速科技创新的步伐。据统计,“十五”期间,公司每年安排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100多项,承担了10多个国家级攻关项目的研发,开发出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取得了近100项科研成果,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了17项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项目4项。近3年来,巨化在科技部立项的项目达11项,省科技厅立项的达28项。注重绿色环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环保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位于浙江母亲河———钱塘江上游的巨化集团公司来说,在规模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从源头抓好环保治理是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思路。

  3年前,在一场席卷浙江的环境污染整治大会战———“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中,让巨化人警醒,一场环保攻坚战随即打响。

  面对省里下达的限期治理要求,巨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叶志翔在公司年初工作会议上的一番话,道出了巨化2万名职工的心声。他说:“企业如果不重视环保,环境也不会保护你这个企业。”“我们巨化地处钱塘江上游,如果不扎扎实实做好节能减排,不把污染治理好,就很可能被社会发展所淘汰!”

  2007年11月29日,巨化顺利通过了省级环保现场验收,并提前实现了省政府下达的氨氮治理目标。

  近年来,巨化抓住污染治理这个着力点,大大提升了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水平。一组数字表明:巨化的销售收入由3年前的38.6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80多亿元,增长了93.6%,但同比工业新鲜用水量减少了3616万吨,削减了33%;工业废水排放量从2004年的1亿多吨下降到2007年的6310吨,削减了37%。

  从循环经济中寻找增长点,形成巨化的三大产业链:以合成氨厂的甲醇、电化厂的液氯、硫酸厂的硫酸为原料,形成了氟化工产业链;通过氟化工主业的发展又带动了传统氯碱化工和煤化工产业的升级换代,壮大了煤化工产业链、盐化工产业链。同时积极利用煤化工、盐化工的副产氢气,形成了石油化工产业链。这样,在巨化传统化工与现代化工、上游产品与下游产品之间形成了互为依存的产业链,资源在这一链条中得到了循环利用,由此带动了公司80%以上的销售额。如今,《巨化集团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列入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企业被列入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此外,巨化通过对《京都议定书》的研究和信息跟踪,抓住CDM项目背后的重大机遇,以项目合作为载体,通过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方式,削减温室气体,成为国内最早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企业之一。

  栉风沐雨50载,抚今追昔弹指间。昨天,巨化是一座丰碑,依靠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唱响一曲创业歌;今天,巨化是一艘巨轮,历经改革、发展、创新的锤炼,闯出一片新天地;明天,她将是一幅画卷,创百亿企业建百年基业,再创一个新奇迹。

  在巨化集团50年华诞之际,巨化与中天集团合资的浙江中天氟硅材料有限公司有机硅单体装置项目建成投产,这也是衢州市打造“氟硅之都”的重要项目之一

更多专题
外资“淘金”带来的伤害

不少国内矿业公司及专家学者指出,金矿是特殊的矿产资源,在国际金融动荡的背景下,应严格限制外资矿业公司...

中国南车以创新提升品质

坚持以人为本、自主创新,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在本行业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