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矿业巨头纷纷进军我国金矿产业,引发了业界的强烈质疑,为此,本刊于6月6日、6月13日连续两期刊登了《跨国公司“中国淘金”调查》,受到了中外矿业公司的高度关注。不少国内矿业公司及专家学者指出,金矿是特殊的矿产资源,在国际金融动荡的背景下,应严格限制外资矿业公司“淘金”。但也有外资矿业公司表示不解,他们认为,中国既然鼓励本国企业去海外“淘金”,就应该允许外资矿业公司开采中国金矿。如何看待这一论争,蒋毅坤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报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黄金,这两个字所代表的物质拥有无法抵御的魔力,这种闪闪发光的金属可以让无数人为之疯狂。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外资公司进入到疯狂掘金的队伍中,他们有更先进的技术,更成熟的管理方式。无疑,与很多停留在人力采矿的国内矿业公司相比,这些外资公司更有竞争力。
但是,随着国内矿业公司的学习和成长,对有限的资源争夺就愈发激烈起来,而针对外资公司的非议之声也越来越多。污染、管理漏洞、金融安全等等质疑困扰着外资矿业公司。
那么,我们来看看,外资“淘金”到底伤害了谁?政府、环境还是国内矿业公司的利益。
对政府而言,把金矿交给国内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无非是出于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两方面的考量。在经济效益方面,外资企业无疑占有优势,他们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可以开采一些技术要求高、开采难度大的金矿,并且能尽快产生经济效益;而从社会效益方面考量,对于很多地方政府官员而言,引进外资都会给自己的政绩增色不少,而外资相对严格的管理与不少国内企业粗放式的管理方式相比,出现恶劣后果的可能性更小;至于金融安全的质疑,我国现行的《金银管理条例》已经明确规定了即使是外资开采出来的黄金也必须卖给中国人民银行,不可能在我国造成金融动荡。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外资“淘金”并不是一件坏事。
对于环境而言,外资公司和国内企业一样会对环境产生破坏,那么谁的破坏会更严重一些?这一点难以定论,但是无疑技术和经验更丰富的外资公司更容易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而对于国内矿业公司而言,外资公司无疑是强劲的对手,黄金开采中,不可再生的资源无疑是最宝贵的,谁控制了资源,谁就拥有话语权,作为地主的国内企业长期以来因为技术方面的因素而被外资公司压制,而目前,国际金价一再飙升,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资源的争夺也就愈发激烈。
由此看来,造成争议的最根本因素就是国内外矿业公司利益上的博弈,外资企业的“淘金”伤害了国内企业的利益。
但是实际上这个推论是片面的,国内外矿业公司的利益博弈只是短期的,而他们在急功近利的开采金矿的同时对于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才是长期的,造成的伤害甚至可能是不可逆转的。
在环境这个问题上,人类没有第二次机会。不管是国内企业还是外资企业,他们对于环境的破坏都是巨大的,对于黄金这种不可再生资源,这些矿业公司并不需要像挤牛奶的农民一样,挤奶的同时还需要照顾好奶牛,土地对他们来说只是黄金的矿床,是一次性用品,如果没有国家强制性的规定,他们没有必要保护他们开采之后的废弃品———环境。
而我国对于矿业企业环境方面的相关规定非常薄弱,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还处在一个重经济、轻环境的阶段,对于污染只注重末端控制而不是源头控制。我们目前需要的是对于整个矿业产业的监管和整治,而不要仅仅把板子打在外资公司的屁股上。
不少国内矿业公司及专家学者指出,金矿是特殊的矿产资源,在国际金融动荡的背景下,应严格限制外资矿业公司...
坚持以人为本、自主创新,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在本行业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